人物:釋福登

相關(guān)人物:共 29 位。
共 29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32—682 【介紹】: 唐僧。佛教唯識宗創(chuàng)始人之一。京兆長安人,俗姓尉遲,字洪道。十七歲出家,為玄奘弟子。受瑜伽唯識宗,又從學(xué)因明學(xué)。著論凡百部,時號“百本論師”、“百部疏主”。性豪侈,出必三車,亦號“三車法師”。從玄奘譯經(jīng)于慈恩寺之翻經(jīng)院,勤著述,后人呼為慈恩法師,后尊為法相顯理宗。有《成唯識論述記》、《因明入正理論疏》、《彌勒上生經(jīng)疏》、《法華經(jīng)疏》等。
全唐詩續(xù)補遺
窺基,姓尉遲,字洪道,長安人。玄奘弟子。入慈恩寺隨師譯經(jīng),著作甚多。世稱慈恩大師。永淳元年卒,年五十一。詩一首。(《全唐詩》無窺基詩,傳據(jù)《宋高僧傳》卷四)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字洪道。姓尉遲氏。裔出拓拔魏之尉遲部。今為京兆人。祖羅迦。隋代州西鎮(zhèn)將??甲谧蠼鹞釋④姟K芍荻级?。江由縣開國公。其鄂國公恭則諸父也。母裴氏夢吞月輪而孕。及生與群兒異。其自序云。九歲丁內(nèi)艱。漸疏浮俗。至年十七。遂預(yù)緇林。師事玄奘法師。學(xué)五天竺語。始住廣福寺。尋遷大慈恩寺。明敏絕人。其犍度跋渠。過目即憶。年二十五。詔入譯館。時奘師方譯唯識論。詔基與昉尚光寺。同職潤色。基慨然請獨任其責(zé)。奘許之。而辭其佗。于是隨譯隨疏。旦夕講說。即欲流通。而西明寺測法師者??】觳乓?。賂閽者窺瞰得之。乃于其寺鳴犍稚。集僧開演。基聞之而慚。奘勉之曰。測公未達(dá)因明。那足弘演。遂為披究陳那三枝縱橫立破述義命章等指。而基進(jìn)矣。且嘗謂之曰。瑜伽五性宗法。惟汝知之。后登太行。歷五臺。夜宿西河古佛宇中。夢身居半巖。覺無量人唱苦惱聲。旋陟層峰。皆琉璃色。盡見諸國仰望一城。城中有聲曰。住住。咄?;春现链?。頃之。二天童自城出。問曰。汝見山下罪苦眾生否。答曰。我聞其聲。不見其形也。童子投與之劍曰。汝剖腹當(dāng)見矣。基剖之。有光二道出腹中。輝映山下無數(shù)受苦之人。童子入城。持紙二軸及筆。委之而去。且尤未決其夢。是夕寺光發(fā)藏中。探之得彌勒上生經(jīng)。始寤前夢。必慈氏俾之造疏耳。援毫之次。得舍利。如含挑如黃梁粒。相連而隕。皆紅潤可愛者無數(shù)。初奘公之發(fā)西竺也。從尼犍子卜之。曰吉。弟子生矣。則知奘公之業(yè)。而基承之。夫豈其偶然哉。自博陵出法華大疏以揚化。而歸京師。常與翻譯。舊人律師宣公往來。宣公者不測人也。每日中則諸天送供。一日基往。送供者久不至?;ツ酥痢P麊栔?。答曰。適以大乘菩薩在。善神翼衛(wèi)者多。我曹無路而入。故遲耳。永淳元年壬午十一月十三日。以疾卒于慈恩寺翻經(jīng)館。壽五十一。葬樊村。祔三藏奘法師之瑩?;缴鞆浝障?。日對其像。誦菩薩戒一遍。復(fù)于五臺。琢玉石文殊菩薩像。書金字般若經(jīng)。生則體發(fā)光明。爛然不可正視。死而遷塔。則見齒四十根。如玉。不小壞。噫異哉。
宋高僧傳·卷第四 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窺基。
字洪道。
姓尉遲氏。
京兆長安人也。
尉遲之先與后魏同起。
號尉遲部。
如中華之諸侯國。
入華則以部為姓也。
魏平東將軍說。
六代孫孟都生羅迦。
為隋代州西鎮(zhèn)將。
乃基祖焉。
考諱宗。
唐左金吾將軍松州都督江由縣開國公。
其鄂國公德則諸父也。
唐書有傳。
基母裴氏。
夢掌月輪吞之。
寤而有孕。
及乎盈月誕。
彌與群兒弗類。
數(shù)方誦習(xí)神晤精爽。
奘師始因陌上見其眉秀目朗舉措疏略曰將家之種不謬也哉。
脫或因緣。
相扣度為弟子。
則吾法有寄矣。
復(fù)念在印度時計回程次。
就尼犍子邊。
占得卦甚吉。
師但東歸哲資生矣。
遂造北門將軍微諷之出家。
父曰。
伊類粗悍那勝教詔。
奘曰。
此之器度非將軍不生。
非某不識。
父雖然諾。
基亦強拒。
激勉再三。
拜以從命。
奮然抗聲曰。
聽我三事方誓出家。
不斷情欲葷血過中食也。
奘先以欲勾牽。
后今入佛智。
佯而肯焉。
行駕累載前之所欲。
故關(guān)輔語曰三車和尚。
即貞觀二十二年也。
一基自序云。
九歲丁艱漸疏浮俗。
若然者三車之說。
乃厚誣也。
至年十七遂預(yù)緇林。
及乎入法。
奉敕為奘師弟子。
始住廣福寺。
尋奉別敕選聰慧穎脫者。
入大慈恩寺躬事奘師學(xué)五竺語。
解紛開結(jié)統(tǒng)綜條然。
聞見者無不嘆伏。
凡百犍度跋渠。
一覽無差。
寧勞再憶。
年二十五應(yīng)詔譯經(jīng)。
講通大小乘教三十馀本。
創(chuàng)意留心勤勤著述。
蓋切問而近思。
其則不遠(yuǎn)矣。
造疏計可百本。
奘所譯唯識論。
初與昉尚光四人同受潤色執(zhí)筆撿文纂義。
數(shù)朝之后基求退焉。
奘問之。
對曰。
夕夢金容晨趨白馬。
雖得法門之糟粕。
然失玄源之醇粹。
某不愿立功于參糅。
若意成一本。
受責(zé)則有所歸。
奘遂許之。
以理遣三賢獨委于基。
此乃量材授任也。
時隨受撰錄所聞。
講周疏畢。
無何西明寺測法師亦俊朗之器。
于唯識論講場得計于閽者賂之以金。
潛隱厥形。
聽尋聯(lián)綴亦疏通論旨。
猶數(shù)座方畢測于西明寺鳴椎集僧稱講此論。
基聞之慚居其后不勝悵怏。
奘勉之曰。
測公雖造疏未達(dá)因明。
遂為講陳那之論。
基大善三支。
縱橫立破述義命章。
前無與比。
又云。
請奘師唯為己講瑜伽論。
還被測公同前盜聽先講。
奘曰。
五性宗法唯汝流通。
他人則否。
后躬游五臺山登太行。
至西河古佛宇中宿。
夢身在半山巖下有無量人唱苦聲。
冥昧之間初不忍聞。
徙步陟彼層峰。
皆琉璃色。
盡見諸國土。
仰望一城。
城中有聲曰。
住住。
咄基公未合到此。
斯須二天童自城出。
問曰。
汝見山下罪苦眾生否。
答曰。
我聞聲而不見形。
童子遂投與劍一鐔曰。
剖腹當(dāng)見矣。
基自剖之。
腹開有光兩道暉映山下。
見無數(shù)人受其極苦。
時童子入城持紙二軸及筆投之。
捧得而去。
及旦驚異未已。
過信夜寺中有光。
久而不滅。
尋視之?dāng)?shù)軸發(fā)光者。
探之得彌勒上生經(jīng)。
乃憶前夢必慈氏令我造疏通暢厥理耳。
遂援毫次。
筆鋒有舍利二七粒而隕。
如吳含桃許大。
紅色可愛。
次零然而下者。
狀如黃梁粟粒。
一云。
行至太原傳法。
三車自隨。
前乘經(jīng)論箱帙。
中乘自御。
后乘家妓女仆食饌。
于路間遇一老父。
問乘何人。
對曰。
家屬。
父曰。
知法甚精。
攜家屬偕。
恐不稱教基聞之頓悔前非。
翛然獨往。
老父則文殊菩薩也。
此亦卮語矣。
隨奘在玉華宮。
參譯之際三車何處安置乎。
基隨處化徒。
獲益者眾。
東行博陵有請講法華經(jīng)。
遂造大疏焉。
及歸本寺恒與翻譯舊人往還。
屢謁宣律師。
宣每有諸天王使者執(zhí)事。
或冥告雜務(wù)。
爾日基去方來。
宣怪其遲暮。
對曰。
適者大乘菩薩在此。
善神翼從者多。
我曹神通為他所制。
故爾。
以永淳元年壬午示疾。
至十一月十三日。
長往于慈恩寺翻經(jīng)院。
春秋五十一。
法臘無聞。
葬于樊村北渠。
祔三藏奘師塋隴焉。
弟子哀慟。
馀外執(zhí)紼。
會葬黑白之眾盈于山谷。
基生常勇進(jìn)造彌勒像。
對其像日誦菩薩戒一遍。
愿生兜率。
求其志也。
乃發(fā)通身光瑞。
爛然可觀。
復(fù)于五臺造玉石文殊菩薩像。
寫金字般若經(jīng)畢。
亦發(fā)神光焉。
弟子相繼取基為折中。
視之如奘在焉。
太和四年庚戌七月癸酉。
遷塔于平原。
大安國寺沙門令儉檢校塔亭。
徙棺見基齒。
有四十根不斷玉如。
眾彈指言。
是佛之一相焉。
凡今天下佛寺圖形。
號曰百本疏主真高宗大帝制贊。
一云玄宗。
然基魁梧堂堂。
有桓赳之氣。
而慈濟(jì)之心。
誨人不倦。
自天然也。
其符彩則項負(fù)玉枕。
面部宏偉交手十指若印契焉。
名諱上字多出沒不同者。
為以慈恩傳中云。
奘師龍朔三年于玉華宮譯大般若經(jīng)終筆。
其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令大乘基奉表奏聞。
請御制序。
至十二月七日。
通事舍人馮義宣。
由此云。
靈基開元錄為窺基。
或言乘基非也。
彼曰大乘基。
蓋慧立彥悰。
不全斥故云大乘基。
如言不聽泰耳。
猶謹(jǐn)遣大乘光奉表同也。
今海內(nèi)呼慈恩法師焉。
系曰。
性相義門至唐方見大備也。
奘師為瑜伽唯識開創(chuàng)之祖。
基乃守文述作之宗。
唯祖與宗百世不除之祀也。
蓋功德被物。
廣矣。
大矣。
奘茍無基則何祖張其學(xué)乎。
開天下人眼目乎。
二師立功與言。
俱不朽也。
然則基也。
鄂公猶子。
奘師門生。
所謂將家來為法將。
千載一人而已。
故書有之。
厥父菑厥子乃肯播。
矧能肯穫。
其百本疏主之謂歟。
神僧傳·卷第六
釋窺基。
字洪道。
姓尉遲氏。
京兆長安人也。
初基之生母裴氏。
夢掌月輪吞之。
寤而有孕。
及乎盈月彌。
與群兒弗類。
數(shù)方誦習(xí)神晤精爽。
至年十七遂預(yù)緇林。
及乎入法奉敕為奘弟子。
始住廣福寺。
尋奉敕選聰慧穎脫者。
入大慈恩寺躬事奘師學(xué)諸佛法。
后游五臺山登太行。
至西河古佛宇中宿。
夢身在半山巖下有無量人唱苦聲。
冥昧之間初不忍聞。
徒步陟彼層峰。
皆琉璃色。
盡見諸國土仰望一城。
城中有聲曰。
住住咄。
基公未合到此。
斯須二天童自城出。
問曰。
汝見山下罪苦眾生否。
答曰。
我聞聲而不見形。
童子遂投與一劍曰。
剖腹當(dāng)見矣。
基自剖之。
腹開有光兩道暉映山下。
見無數(shù)人受苦。
時童子入城持紙二及筆投捧而去。
基極驚異。
明日于寺中得彌勒上生經(jīng)。
以為彌勒化現(xiàn)。
欲開廣之。
遂援毫而授。
筆端舍利累累而下。
嘗造玉文殊像及金寫大般若經(jīng)。
皆獲瑞應(yīng)。
初宣律師以弘律感天廚供饌。
每薄基三車之玩不甚為禮。
基嘗訪宣。
其日過午。
而天饌不至。
及基辭去天神乃降。
宣責(zé)以后時。
天神曰。
適見大乘菩薩在此。
翊衛(wèi)嚴(yán)甚。
故無自而入。
宣聞之大驚。
于是遐邇增敬焉。
先是奘公親搜西域戒賢瑜伽師地論惟識宗。
而師盡領(lǐng)其妙。
世謂之慈恩教。
以永淳元年十一月十三日卒于慈恩寺翻經(jīng)院。
春秋五十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19—888 【介紹】: 唐僧。
閩人,俗姓張。
投開元寺出家。
后詣五臺山登戒,學(xué)相部律。
住上都,學(xué)《凈名經(jīng)》。
后住芙蓉山,謁黃檗山禪師,問答雖多,機(jī)宜頓了。
僖宗乾符中,昌化令徐正元召住千頃山慈云院,訓(xùn)示僧徒之外,惟以禪定為事。
昭宗聞其道化,賜以鹿胎衣。
有《般若經(jīng)品頌偈》、《破邪論》。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閩之張氏子也。幼事曇藹師于郡之開元寺。逮冠歲乃薙落。俄受具五臺。而趨逍。以究律部。尋游京師。習(xí)凈名經(jīng)等。因嘆曰。頓漸之指。懸絕如此。去依芙蓉山。無所契證。尋謁運禪師于黃檗。獲記莂焉。會昌間。詔廢教。即遁居林谷間。大中初。詔復(fù)教。裴公休以相國出尹宛陵。邀致黃檗于府治。以便詢訪。南侍檗左右惟謹(jǐn)。未幾。辭入浙。掛錫姑蘇之報恩寺。一室禪坐。閱二十馀載。足未嘗踰閾。乾符四年。太守周慎嗣承其風(fēng)。請說法寶林寺。俄徙支硎山。以其靜僻。而悅從之也。五年杭州昌化令徐正元。紫溪鎮(zhèn)將饒京。以千頃山慈云院尤幽夐迎。處方丈中。訓(xùn)徒之外。但燕嘿而已。然化被吳越。光啟三年。元帥錢公镠。造山供施。且表聞其德于上。詔賜紫衣一領(lǐng)。鹿胎衣五事。文德六年二月。忽雙虹貫堂室。二鹿入寺。法堂梁折。五月疾。召眾別。床上稍垂足引臂。如起行狀。遽寂。世壽七十。僧臘五十六。塔全身于院西隅。
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護(hù)法篇第五
釋楚南。
閩人也。
俗姓張氏。
爰在髫齡冥然跪于父母前訴志出家。
投開元寺曇藹師而受訓(xùn)焉。
當(dāng)授經(jīng)法目所經(jīng)睹輒誦于口。
執(zhí)巾侍盥灑掃應(yīng)對。
頗能謹(jǐn)愿。
迨乎冠歲乃落發(fā)焉。
五臺登戒。
就趙郡學(xué)相部律。
往上都學(xué)凈名經(jīng)。
一律一經(jīng)略通宗旨。
則知頓機(jī)不甘為漸教縛。
遂往芙蓉山。
根性未發(fā)。
謁黃檗山禪師。
問答雖多機(jī)宜頓了。
倏值武宗廢教。
南遂深竄林谷。
大中興教出遇升平。
相裴公休出撫宛陵。
請黃檗出山。
南隨侍由此。
便詣姑蘇報恩寺專行禪定。
足不踰閾僅二十馀載。
乾符四年蘇州太守周慎嗣。
向風(fēng)請住寶林院。
又請居支硎山。
至五年昌化縣令徐正元。
與紫溪戍將饒京。
同召住千頃慈云院。
訓(xùn)示禪徒之外。
唯儼然在定逾月。
或浹旬。
光啟三年前兩浙武肅王錢氏。
請下山供施。
昭宗聞其道化賜其鹿胎衣五事。
別赍紫衣。
文德六年二月忽雙虹貫堂室。
二鹿蹶然入寺。
法堂梁折至五月辭眾。
后于禪床垂兩足伸二臂于膝。
奄然而卒。
春秋七十。
僧臘五十六。
遷塔于院西隅。
大順二年壬子歲二月。
宣州孫儒寇錢唐之封略。
兵士發(fā)塔見南全身不散爪發(fā)俱長。
悔罪而去。
南公平昔著般若經(jīng)品頌偈一卷破邪論一卷。
以枝梧異宗外敵見貴于時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60—934 【介紹】: 唐末五代時僧。范陽房山人。俗姓馬,號文智大師。遍覽百家子史,尤長于近體律詩。年十九于五臺山受戒。唐昭宗乾寧中進(jìn)詩,賜紫袈裟。后唐明宗時住持洛京長壽寺。有《三山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60—934 俗姓馬,范陽(今北京西南)人。12歲出家為僧,后至五臺山受戒,又至太原習(xí)《法華經(jīng)》。昭宗景福中,至河池講因明,李洞贈其詩三篇。后住長安大莊嚴(yán)寺。乾寧三年(896)應(yīng)制內(nèi)殿,賜紫。后歸幽州,依劉仁恭。后梁太祖乾化元年(911),避亂至定州,住開元寺。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遷住洛陽長壽寺凈土院,賜號文智大師?!?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七有傳??芍归L于近體詩,所作《贈樊川長老》,流傳一時。有詩350首,編為《三山集》,已佚。《全唐詩》存詩9首。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馬氏。
范陽高丘人。
年十二。
憫忠寺法貞律師。
見之。
從其父母乞。
為弟子。
年十五。
以息慈。
往真定聽學(xué)。
時大華嚴(yán)寺仁楚法師。
善因明論。
止執(zhí)卷座下三遍。
即領(lǐng)悟。
眾推許焉。
老宿維摩和尚。
問楚門人之秀拔者。
楚曰。
幽州沙彌其人也。
維摩遂質(zhì)。
以勝軍北量。
辭莫能屈。
因請就恒陽闡化。
緇素悅服。
年十九。
五臺登具戒。
感文殊放光燭身。
已而歸寧鄉(xiāng)里。
旦日行道。
以報地恩。
年二十三。
游并部。
益進(jìn)法華百法等義。
景福中。
以因明論。
于長安大莊嚴(yán)寺。
一唱數(shù)載。
乾寧三年。
貢詩。
昭宗皇帝詔賜紫衣。
仍應(yīng)制內(nèi)殿。
未幾。
劉仁恭以止為本道所管。
上表乞放還。
然其父之與師皆物故。
而母獨無姜。
止于是致母其所居房。
行誦青龍疏。
乞食以供晨夕。
如是三載。
無倦色。
時晉陽李氏。
遣兵出飛狐圍燕。
城中谷貴。
持缽所得。
不足濟(jì)。
忽巨蟒出其房。
矯首顧視。
如喜狀。
同院居曉。
博物釋子也。
謂止曰。
吾聞蛇目不瞬。
今瞬其龍乎。
止遽焚香禱之曰。
儻獲檀越。
以營甘旨。
則神龍所加被多矣。
居數(shù)日。
燕帥之子。
制勝司徒者。
召以供養(yǎng)。
俄而燕破。
上避亂中山。
節(jié)度使王處直。
素欽渴其譽。
請安置開元寺。
月給祿有經(jīng)。
天成三年。
王師復(fù)中山。
招討使王宴休。
以丞相馮道書。
迎止至洛。
為河南尹秦王從榮所留。
奏賜文智大師號。
住持長壽凈土院。
應(yīng)順元年。
正月二十二日。
示微疾。
稱念阿彌陀佛而逝。
壽七十五。
臘五十六。
茶毗。
塔遺骨于龍門山廣化寺之東南隅。
止風(fēng)神峭拔。
節(jié)操孤峻。
讀書于所業(yè)外。
孔李典籍。
莫不該綜。
制作尤長于律詩。
在長安睹逍遙園蕪漫不治念曰豈姚秦獨能為童壽翻譯地乎。
卒奏重脩焉。
賜額草堂寺。
其在洛誦金剛經(jīng)。
雖?極弗廢。
平生游處。
多終南崆峒間。
有三山詩集。
盛行于世。
宋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可止。姓馬氏范陽大房山高丘人也。年甫十二迥有出俗之心。依憫忠寺法貞律師。年十五為息慈。辭師往真定習(xí)學(xué)經(jīng)論。時大華嚴(yán)寺有仁楚法師講因明論。止執(zhí)卷服膺三遍。精義入神眾推俊邁。有老宿維摩和尚者。釋門之奇士也。問楚師曰。門人秀拔孰者為先。曰有幽州沙彌者。溫故知新厲精弗懈。于是求見。遂質(zhì)問勝軍比量。隨難應(yīng)變辭不可屈。維摩曰。后生可畏。契經(jīng)所謂雖小不可欺也。遂率力請止開講恒陽。緇素?zé)o不欽羨焉。迨十九歲抵五臺山求戒。于受前方便感文殊靈光燭身已而歸寧父母及師。于寺敷演。二十三往并部。習(xí)法華經(jīng)百法論。景福年中至河池。有請講因明。后于長安大莊嚴(yán)寺化徒數(shù)載。乾寧三年進(jìn)詩昭宗。賜紫袈裟。應(yīng)制內(nèi)殿。本道劉仁恭者。據(jù)有北門控扼蕃漢。聞止之名移書召歸故鄉(xiāng)。其父與師相次物故。母猶在堂。止持盂乞食以供甘旨。行誦青龍疏三載。文徹忽有巨蟒見于房。矯首顧視似有所告。時同院僧居曉博物釋子也。且曰。蛇則目睛不瞬。今其動乎。得非龍也。止焚香祝之曰。貧道念青龍疏營齋養(yǎng)母。茍實龍神軫念。希值一檀越。居數(shù)日。燕師家子曰制勝司徒。召申供養(yǎng)。時莊宗遣兵出飛狐以圍之。歷乎年載百谷勇貴。止頓釋憂懼。未幾燕陷。劉氏父子俘歸晉陽。止避亂中山。節(jié)度使王處直素欽名譽。請于開元寺安置。逐月供俸。止著頓漸教義鈔一卷見行于代。天成三年戊子王師問罪定州陷焉。招討使王晏休得瀛王馮道書令尋止。既見以車馬送至洛京。河南尹秦王從榮優(yōu)禮待之。奏署大師號文智焉。于長壽凈土院住持。應(yīng)順元年甲午正月二十二日忽微疾作。召弟子助吾往生念彌陀佛。奄然而化。俗年七十五。僧臘五十六。閏正月二日茶毗收遺骨。至清泰二年四月八日建塔于龍門山廣化寺之東南隅。止風(fēng)神峭拔戒節(jié)孤高。百家子史經(jīng)目無遺該博之外尤所長者近體聲律詩也。有贈樊川長老詩。流傳人口。在定州日中山與太原互相疑貳諸侯兼并。王令方欲繼好息民。因命僧齋于慶云寺。會有獻(xiàn)白鵲者。王曰。燕人詩客試為詠題。止即席而成。后句云。不知誰會喃喃語。必向王前報太平。王欣然。詩人李洞者。風(fēng)骨僻異。慕賈閬仙之模式。景福中在河池相遇。贈止三篇。時宰相孫公渥趙公鳳馬公裔孫竇學(xué)士夢徵符侍郎蒙李侍郎詳。皆唱予和汝。塤篪韻諧。止頃在長安。講罷游終南山逍遙園。是姚秦什法師譯經(jīng)之地。年代寖深鞠為茂草。且曰。吾為釋子忍不興乎。奏昭宗乞重修。帝允仍舊賜草堂寺額。后請樊川凈休禪伯。聚徒談玄矣。及在洛也講外長誦金剛經(jīng)不知紀(jì)極。昔多居終南山崆峒山。故有三山集詩三百五十篇。盛行于時。弟子修文修智修行微見師之道焉。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妙峰善禪師。
劉氏子。
世居彭城。
后徙吳興。
年十三落發(fā)。
其師教以經(jīng)論。
一覽輒了大意。
久而棄之。
時佛炤唱道鄮山。
師往參焉。
于風(fēng)幡話下悟旨。
佛炤可以偈曰。
今日與君通一線。
斬釘截鐵起吾宗。
自是辯慧泉涌。
然不以是自足。
入武康廬妙高峰。
壁坐十年。
身隱而名彰。
學(xué)者尊之。
妙峰禪師。
出世于臺之慧因鴻福萬年諸剎。
退居皋亭劉寺者。
又十馀年。
其徒推迫不已。
復(fù)領(lǐng)明之瑞巖。
蘇之萬壽。
常之華藏。
次至靈隱。
靈隱。
密邇于闕。
輪蹄湊集。
師掩戶若不聞。
一無所將迎。
公卿貴人。
或見之。
寒溫而已。
會天童虛席。
時鄭清之秉鈞軸。
謂非師莫宜居。
因勉師行。
師答曰。
老僧年耄矣。
尚夜行不休乎。
鄭公高之。
師善于誘掖后進(jìn)。
未嘗厲聲色。
然一經(jīng)指授。
無不心融神化。
充然有得。
相傳。
師住靈隱時。
夜坐方丈。
為四鬼舁出入。
此與洞山寶事相類。
得道人。
時或有是。
不欲章異以惑修。
故諱而不言。
中峰所謂當(dāng)時賴遇妙峰。
若王老師。
又作修行無力會也。
將示寂。
澡身趺坐。
書偈云。
來也如是。
去也如是。
來去一如。
清風(fēng)萬里。
遂逝。

人物簡介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八
禪師了萬者。
號一山。
臨川人也。
其先金氏。
為江右顯族。
萬生貌瘠。
而秀氣格精厲。
八歲指揮群小。
肅若朝堂。
又八歲好學(xué)。
以淹博著聲。
每嘆孟軻氏未達(dá)性理。
同輩驚其狂。
萬曰。
圣賢亦猶人也。
何無是非眼目乎。
乃毅然求佛為師竟。
于金溪常樂院棄發(fā)。
是夕芝產(chǎn)戶樞。
院主卜之。
得乾之九五。
占者曰。
剛健中正圣徵也。
當(dāng)為法王。
萬遂游方。
遍見名宿。
得旨于東叟穎。
住后嘗謂及門者曰。
我當(dāng)時初參偃。
溪聞尊宿。
聞以為我齒牙超邁。
每同商略古今間。
謂我曰。
子姿質(zhì)铦利。
山僧實不及子。
但有一著。
若識得。
山僧在子腳底。
我雖不測棄去。
未嘗不珍味其語。
又見靈隱荊叟玨禪師。
亦蒙隆遇。
玨曰。
近日法社凄涼。
鮮合中道。
太過者生易。
不及者生疲。
疲病庶幾可振。
易病難醫(yī)。
何也。
佛祖境界非世聰之可測度。
彼時雖銘。
其說不能當(dāng)下慶快。
如是展轉(zhuǎn)。
所歷非一。
大抵遮前護(hù)后。
遂乃撥妄求真。
及到南屏。
惟吾師東叟穎和尚。
能捋下鐵面。
當(dāng)眾以如意指我曰。
萬書記文彩燦爛。
應(yīng)酬時機(jī)。
則不無管取涅槃堂里一字也用。
不著彼時。
我心識俱喪。
乃強曰。
何也。
吾師曰。
別人根鈍。
不得利子。
則根利不能鈍。
我對曰。
豈無方便。
師曰。
又恁么去也。
自此啟口說不出。
舉筆寫不出。
一日偶經(jīng)神祠。
見紙錢灰旋風(fēng)飛起。
盡亡所執(zhí)。
吾師遂以妙峰師翁禪板如意。
交付于我。
我今日舉著大似。
一回吃水。
一回咽矣。
妙峰名之善妙喜之嗣也。
萬為人鯁直。
少含蓄好。
樊勵后學(xué)。
見有小善可錄。
必展轉(zhuǎn)發(fā)明。
人亦不敢偽。
或有過。
則曰。
人非圣賢。
孰能免焉。
改之為貴人。
亦不敢飾。
至若事關(guān)法化。
知見差訛。
則切直千馀言猶不已。
當(dāng)時以此憚而懷之。
初住天臺之寒巖寺。
三年移仙居之紫籜山。
大闡法化。
有僧問曰。
紫籜山庭如錦繡。
是誰按拍畫圖中。
萬曰。
深沙休努眼。
僧顧左右曰。
道甚么。
曰。
碧水浪吞鉤。
僧曰。
將謂歌謠風(fēng)日煖。
元來鼓角陣云深。
曰。
八千子弟歸何處。
消瘦秋空一笛霜。
僧曰。
恁么則山河無意屬英雄也。
曰。
摘楊花。
僧次日復(fù)進(jìn)曰。
昨日公案未圓。
乞師再垂方便。
萬曰。
分付直歲不得。
普請曰。
古老頭巾真難共語。
萬擲下拄杖。
僧出大叫曰。
紫籜老漢今日方始瞥地。
萬便休。
十載遷疏山。
疏山舊例。
住持須通刺當(dāng)?shù)馈?div id="s3z9u3k"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852_0_138_comment'>
萬輒不可曰。
孔席不煖。
墨突不黔。
誠各行其志也。
況我圓頂之夫。
何天不可翱翔。
乃為三間古院。
委曲權(quán)門。
是則法化未弘。
僧風(fēng)先掃地矣。
當(dāng)?shù)雷h不合。
萬留偈法堂。
飄然而去。
偈曰。
疊疊韶華一杖藜。
白云到處有山棲。
等閒愛種蟠桃核。
不把春紅賺馬蹄。
江淮總統(tǒng)聞萬高標(biāo)。
會諸山于靈隱。
直指堂議。
以開先迎萬。
或度其厭叢林不肯來。
有耆宿曰。
萬公必來也。
彼雖起居蕭灑。
然瞿瞿以法門綱目為任。
若致之以誠。
即十字街頭肩栲栳養(yǎng)閒漢。
彼亦欣樂。
況開先為山林之勝。
且便于衲子。
公豈木強人乎。
公必來也。
萬果攜數(shù)禪衲。
惠然而來。
有偈曰。
剎竿扶起本無心。
教外金襕影自深。
肯著三三前后力。
波濤陸地起龍吟。
于是開先鼎新。
英俊大聚。
扣問之外。
從未只字。
干及豪貴。
其時道俗蒙萬示語。
如獲珙璧。
笑隱來參。
萬審其機(jī)緣。
指往百丈。
為晦機(jī)嗣。
無我之風(fēng)。
海內(nèi)仰之。
又十載住東甌江心寺。
少不適意。
又棄去。
寺眾數(shù)百泣挽隨。
至馮公嶺不從。
萬嘗曰。
古人因?qū)W道。
以立叢林。
事事隨緣。
法法周備。
為住持者。
觀會中或有一個半個。
實心務(wù)本。
則當(dāng)不顧安危。
竭力支撐。
雖社廟神壇。
亦可居而不愧。
今人計叢林以學(xué)道。
或三百五百。
不顧日逐。
何所用心。
但云。
頭頭合轍。
物物圓融。
乃崇尚土木。
鷺?biāo)藕兰摇?div id="old4orv"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852_0_218_comment'>
然后竊虛器傳子孫。
與蚖蛇戀窟。
明無少異。
毫厘既差。
千里懸隔。
良可悲夫。
晚年匡廬月澗明公。
迎萬歸東溪。
萬翩然命棹曰。
滿望春江興不違。
一波才動萬波隨。
煙嵐調(diào)拍如相委。
何待芳心托子規(guī)。
月澗歿。
開先之眾復(fù)請萬。
萬力卻之曰。
我住持三十載。
而法化寥寥。
更何所望。
而不休乎。
且精神非壯盛之時也。
諸公不復(fù)言。
皇慶壬子。
十一月二十六日。
示疾。
越七日。
命浴更衣。
據(jù)室危坐。
書訣眾語。
儼然而化。
阇維。
收五色舍利。
大如菽。
不可計。
目睛齒牙頂骨不壞。
時改建豫章烏遮塔。
江西行省丞相干赤命以舊藏釋尊舍利奉于中。
遣使分一山萬禪師目睛舍利。
以寶匣秘之。
陪葬焉。
馀舍利塔東溪。
贊曰。
名位虛器也。
道德實跡也。
據(jù)虛器而核實跡。
則失矣。
余觀萬公平生。
住持獨持大體。
熙于實跡不以名位自累。
少不合輒。
棄去。
此其節(jié)概。
大過于人。
應(yīng)庵曰。
衲僧當(dāng)著草鞋住院。
良有以哉。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十
又不語僧者,不知何許人,亦無由得其名字姓系。
常居盤山峰頂石巖中,灰頭土面,厄坐如枯人。
有謁者,略不一顧,或叩之再三,終不語,因以不語名之。
憨山德清游盤山時,入巖禮請,屹不為動,問之不語,清知非常人,相與對坐,直視默然,寂寂無聲。
久之,僧從定起,煮茶唯取一甌自飲,清亦取一甌自酌而飲,飲后,歛茶具枯坐如故,清亦端坐。
又久之,起炊飯,飯 ,取一碗一匙自食,清亦取具同食,食后復(fù)坐如故,清亦如之。
夜中僧出巖外經(jīng)行,清亦隨之,足音或東西相應(yīng)。
明日,清知飲時飲、食時食,僧同飲啜如故,入夜經(jīng)行亦復(fù)如是,忽焉七日,終未一語,然已契其懇至,相喻言外。
居久之,僧起問清曰:“仁者何來?
”清曰:“南方來。
”曰:“來此何為?
”曰:“訪隱者。
”僧曰:“隱者面目不過爾爾。
”清曰:“入門早已勘破,欲得一語以窺其究竟。
”僧乃笑曰:“余住此三十年,今日始遇一道侶,愿小留。
”清亦安之,不復(fù)言去。
清一夜經(jīng)行,忽然頂門一聲,轟如乍雷,山河大地身心世界豁然頓空,其境非尋常目前可喻,約五寸香許,漸覺有身心,漸覺腳下實地,漸見山河大地,一切境相還復(fù)如故,身心輕快不可言喻,舉足如風(fēng),迅歸嚴(yán)中。
僧乃問曰:“今夜經(jīng)行何其久耶?
”清舉所得境相相告,僧曰:“此色陰境耳,非是本有。
我住此三十馀年,非陰雨風(fēng)雪,夜夜經(jīng)行,此境但不著,則不被他昧郤本有。
”清深肯其說,即禮謝就坐,同居月馀。
妙峰登遣使尋至巖中,始興辭而去。
歸以語其所知,猶自嘆曰:“此路邊境界。
”蓋不語僧,猶不語也。
今無可傳已。
新續(xù)高僧傳四集 巖修署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遺身篇第七之一
釋普照,未知何許人,亦不詳其姓氏。
初梁武帝時,有釋寶志者,屢見神異,卓錫斯山,故舊有志公庵。
明嘉靖時,圯廢已久,荊榛叢雜,狼虎窟之,人不敢近。
照乃審跡尋址,燔其林莽,搆廬而居,纂修其緒。
虎猶群聚,高據(jù)洞穴。
照斷臂祭之,虎乃散去。
人謂誠心所感,自是游跡復(fù)通,志公之業(yè),賴以弗湮。
至萬歷間,其徒明律復(fù)張拓之。
妙峰液銅為殿,卜吉山中。
明律以庵基山場田畝,悉獻(xiàn)之。
而寶華山之名始著。
釋圓瓏 朝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圓瓏,字大覺,姓鄭氏,武林人也。
往來無極講席間,與雪浪度門相友善,而紹覺承執(zhí)弟子禮唯謹(jǐn),各侍一母,稱兩睦州。
時寄寓土橋民廬,因奉母也。
有古松英者,兄弟同出家凈慈,瓏日與英語,夜宿英寮如家,唱和揮灑,墻壁幾遍,自謂寒山拾得,人莫之許。
所寄廬地僅方丈,而集海內(nèi)名士,座為之滿。
梵筴止一度一架,取讀之,恍入龍藏,入無量法門矣。
自題栗主于案,欲以謝客,客至且疑且悲,低回久之,漸入其寢,突遇瓏乃相視莞然。
嘗讀《宗鏡》有省,與其徒承手錄百卷,示鄰居士虞長孺曰:“吾得掃除宗鏡堂,為壽師役,足可無憾,來時虛空包法界,去時法界包虛空耳。
”逝時喃喃二語不絕,時《宗鏡》唯梵本,妙峰福燈閱之而悟,因勸藩王刻其書于秦,而瓏始傳寫于吳,吳中士人多喜讀之。
妙峰亦駐錫南屏,與筠泉蓮為友,皆遠(yuǎn)嗣永明壽云。
有真界,字幻居者,槜李人,亦來吳中,棲止南屏松壽堂,注解《金剛經(jīng)》,視古今百家注無當(dāng)旨者,獨會祖意而為之注,直指人心而不襲舊語。
蓋六祖、中峰于此頓悟,非直注則經(jīng)屬于論矣。
注成,六夢居士序之,去隱西溪,無何端坐而化。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三
性專,字守庵。
姓張氏,昆山人。
早歲薙發(fā),遍訪知識,謁妙峰受戒,預(yù)法華講席,聞聲領(lǐng)悟。
誓行頭陀,行十二時中,唯誦《法華》,深入禪定。
嘗于空中見西方寶池,成琉璃色,深廣無際,以白妙峰。
妙曰:“此觀行初成之相,不生取著,是善境界。
”專遂深秘不言。
石城有百尺彌勒像,嘉靖間,經(jīng)兵燹金蝕,專為新之,又構(gòu)石殿與像,稱感見瑞光,夜明如日。
二十三年秋,延傳燈法師講小本《彌阿經(jīng)》,有請易《彌勒上生經(jīng)》者。
專曰:“不然,吾聞彌陀與彌勒,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將使眾同悟本性彌陀,即本性彌勒。
先游蓮華凈土,然后預(yù)龍華勝會耳。
”嘉靖二十五年仲冬,示寂前數(shù)日,衣褶中生靈芝一本,大于拳,色紅白。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五
釋真語,字默庵。
姓李氏,賓川人也。
生有善性,幼喜事佛。
明嘉靖癸丑,禮師正宗薙發(fā),創(chuàng)止止庵。
真語初不識字,及授經(jīng)論,禮誦《華嚴(yán)》,日夜不輟,七易寒暑,慧性頓開,口誦心惟,便通妙義。
后李中溪請弘法崇圣寺,遂躋講席。
化道既廣,歸來日眾,因于白崖建遍照寺。
又于洱海創(chuàng)般若寺、萬松庵,以處徒侶。
著有《觀世音經(jīng)注》行世。
萬歷十七年,慈圣太后遣妙峰赍藏供雞足山,賜真語紫衣。
坐化時,壽七十五,塔于萬松深處。
共 29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