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袁可立

相關(guān)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簡介

維基
石昆玉,字汝重,湖廣黃梅縣人,軍籍。
萬歷七年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第二名。
萬歷八年(1580年)三甲進士。
歷官戶部主事、郎中,出為饒州府、蘇州府、紹興府知府,清譽冠海內(nèi)。
升山東副使、遷福建參政、大同巡撫,因病乞休。
為官有清譽。
石昆玉曾遭應(yīng)天巡撫李淶陷害,蘇州推官袁可立昭雪其冤。

人物簡介

維基
楊應(yīng)宿,字宗辰,陜西蒲城縣人,軍籍。
陜西鄉(xiāng)試第五十一名。
萬歷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會試第一百二十八名,登進士第三甲第七十八名。
授戶部主事,升郎中。
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侍郎趙用賢、都御史李世達等罷官,朝議多歸咎首輔王錫爵。
行人高攀龍和御史袁可立上疏指責(zé)其排斥異己,并斥責(zé)鄭材、楊應(yīng)宿讒言誣陷。
楊應(yīng)宿上疏反彈劾高攀龍。
神宗下旨貶高攀龍為廣東揭陽典史,貶楊應(yīng)宿為湖廣經(jīng)歷。
楊應(yīng)宿遂棄官歸里。

人物簡介

維基
李文熙(1550年—?
),字道光,號純臺,直隸真定府南宮縣人,民籍。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科鄉(xiāng)試十一名,連續(xù)七科會試落地,萬歷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終于中式二甲第三十一名進士。
吏部觀政,任山東汶上縣知縣。
擢升南京山東道御史,二十二年十二月疏救御史冀體、給事中任彥蘗、文選司郎中馮生虞等人,二十三年(1595年)冬,神宗因兵部擅自徇私署職事遷怒科道官員,給事中耿隨龍、鄒廷彥、黎道炤、孫羽侯、黃運泰、毛一公,御史李宗延、顧際明、袁可立、綦才、吳禮嘉、王有功、李固本,南京給事中伍文煥、費必興、盧大中,南京御史柳佐、聶應(yīng)科、李文熙十九人俱調(diào)外任,其馀停俸一年。。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浙江遂安人,字震卿,號明齋。毛一鷺弟。萬歷十七年進士。授漢陽府推官,有政聲。潞王府官校一向橫肆鄉(xiāng)里,一公至后斂戢不敢犯。官至工科給事中,諫止?fàn)I作,驗收琉璃廠,皆侃侃無諱。上疏力爭國本,罷歸,里居二十年,杜門著述。光宗立,起為南京光祿少卿。一鷺為魏忠賢黨,一公輯歷代宦官事跡,為《歷代內(nèi)侍考》,以寓勸戒之意。
維基
毛一公,字震卿,號明齋,浙江遂安縣人。
萬歷十三年浙江鄉(xiāng)試舉人,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進士。
授漢陽府推官,有政聲,二十三年行取,授工科給事中。
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冬,神宗因事遷怒科道官員,給事中耿隨龍、鄒廷彥、黎道炤、孫羽侯、黃運泰、毛一公,御史李宗延、顧際明、袁可立、綦才、吳禮嘉、王有功、李固本,南京給事中伍文煥、費必興、盧大中,御史柳佐、聶應(yīng)科、李文熙十九人俱調(diào),其馀停俸一年。
泰昌元年(1620年),起為尚寶司丞,天啟元年(1621年)五月升南京光祿寺少卿。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十六
際明,字匯甫,嘉善人。萬歷己丑進士,官廣西巡按。
維基
顧際明,字良甫,號海旸,浙江嘉興府嘉善縣人。
進士出身。
萬歷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二甲進士,性至孝,文章風(fēng)概擅一時。
入庶常,改云南道御史,有暮夜求援者,正色卻之。
疏指楊應(yīng)龍必叛,果如其言。
二十三年(1595年)以爭國本遭譴,與御史李宗延、袁可立等數(shù)人俱被革職,時稱真御史。
天啟元年(1621)起光祿寺丞,升少卿,遷太仆少卿,引疾歸,置義田六百畝,贍宗族婚葬,供祠墓祭祀,人比之范文正。

人物簡介

維基
伍文煥(1562年—?
),字在中,號象明,四川敘州府富順縣民籍宜賓縣人。
由學(xué)生中式乙酉四川鄉(xiāng)試第六名舉人,萬歷十四年丙戌科會試二百九十八名,第三甲第二百四十七名進士。
兵部觀政,官南京給事中。
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冬,神宗因事遷怒科道官員,給事中耿隨龍、鄒廷彥、黎道昭、孫羽侯、黃運泰、毛一公,御史李宗延、顧際明、袁可立、綦才、吳禮嘉、王有功、李固本,南京給事中伍文煥、費必興、盧大中,御史柳佐、聶應(yīng)科、李文熙十九人俱調(diào),其馀停俸一年。

人物簡介

維基
鄒廷彥(1568年—1627年),字念劬,四川省重慶府巴縣人。
萬歷二十年壬辰科第三甲第九十名進士。
授仕至戶科給事中。
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冬,神宗因事遷怒科道官員,給事中耿隨龍、鄒廷彥、黎道昭、孫羽侯、黃運泰、毛一公,御史李宗延、顧際明、袁可立、綦才、吳禮嘉、王有功、李固本,南京給事中伍文煥、費必興、盧大中,御史柳佐、聶應(yīng)科、李文熙十九人俱調(diào),其馀停俸一年。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71—1625 【介紹】: 明浙江嘉興人,字圣俞。萬歷二十九年進士。授常熟知縣,有政聲。調(diào)知婺源,其地有金竺,山徑久廢,昌言辟新嶺,以便行旅,人稱“譚公嶺”。累官山東參政,督餉登萊,發(fā)新練馬兵鎮(zhèn)壓據(jù)鄒滕起事之白蓮教徒。后為皮島帥毛文龍所陷,嘔血卒。
槜李詩系·卷十七
昌言字圣俞,號凡同,一號狷石,嘉興人。萬歷甲午解元,辛丑進士。令常熟、婺源、欒城,皆有治績。升南兵部主事,歷轉(zhuǎn)山東參政,督餉登萊。濰令與遼將有隙,兵民阻斗,東撫以聞,一時鼎沸,言諭定之。朝鮮李忠弒主,島帥毛文龍為介,請封攜貂參賂言,言拒之。時魏珰擅政,言不與交通。遂造蜚語。中其管餉同知翟棟,緹械至京,言以不能救,憤恚嘔血卒。思廟登極,錄贈太仆卿,賜祭葬。有仕學(xué)遺編并狷石居藁。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圣俞,嘉興人。萬歷辛丑進士,歷知常熟婺源欒城三縣升南兵部主事遷郎中出為福建提學(xué)終山東參政贈太仆卿有狷石居遺集
維基
譚昌言(1571年—1625年),字圣俞,浙江嘉興縣人。
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科浙江鄉(xiāng)試解元,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科進士。
初官直隸常熟縣知縣,有惠政。
改婺源縣知縣,劈山開路,往來者號“譚公嶺”、后因丁憂離任。
歷直隸欒城縣知縣。
入為南京兵部主事,丁母艱。
四十五年補車駕郎中,時撫順既失,四路出師,昌言策其必敗,果如其言。
累官福建提學(xué)參政。
天啟初,廣寧失,吏部尚書崔景榮以昌言知兵,擢任山東登州海防、萊州兵備監(jiān)軍。
天啟三年(1623年)任分巡登萊海防道副使。
至則盡撤江淮客兵,安插遼民以萬計。
登萊巡撫袁可立飭蓬萊縣設(shè)宴招待朝鮮使團,譚昌言陪宴。
毛文龍鎮(zhèn)東江,請得舉劾文吏,昌言揭爭非制,文龍憾之,乃造蜚語中司餉同知翟棟,棟被逮,昌言發(fā)憤嘔血卒。
崇禎元年,其子進士譚貞默訟其勤事而死,乃贈太仆寺卿并給祭葬。
次子譚貞良以五經(jīng)成進士死于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