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全豁

相關(guān)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僧文邃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
福州人。
少依杭州大慈寰中受業(yè),曾隨巖頭全豁、雪峰義存游方,然未契機(jī)緣。
后嗣洞山良價。
年二十七,住澧州欽山,開堂授徒,曾與諸僧道辯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82—865 【介紹】: 唐僧。劍南人,俗姓周。少出家。初精究律學(xué),貫通性相諸經(jīng)。常講《金剛經(jīng)》,時稱周金剛。后皈依禪宗,嗣澧州龍?zhí)冻缧?,親侍逾三十年。武宗時返俗。宣宗時復(fù)為僧。懿宗咸通初,朗州刺史薛延望邀住朗州德山,四方從學(xué)者甚眾,時稱德山和尚。德山接機(jī)喜用棒詈,呵佛罵祖,學(xué)人服其威猛,每即悟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劍南周氏子。
幼不群。
稍長出家登戒。
習(xí)復(fù)經(jīng)律。
鄉(xiāng)里譽(yù)之。
時達(dá)磨之道。
方盛行襄漢間。
龍?zhí)缎哦U師名尤振。
鑒因挾復(fù)造之。
見則遽曰。
久向龍?zhí)丁?div id="bff80oj" class='inline' id='people_14621_1_10_comment'>
及乎到來。
潭又不見。
龍又不現(xiàn)。
鑒曰。
子親到龍?zhí)秮怼?div id="of7pwyx" class='inline' id='people_14621_1_15_comment'>
一夕久侍立方丈上。
將出索燭焉。
信授以紙燭。
鑒擬接次。
信即吹滅之。
鑒禮拜。
信云見什么便禮拜。
鑒云。
從今向去。
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
明日即辭去。
信謂諸徒曰。
可中有個漢。
牙如劍樹。
口似血盆。
一棒打不回頭。
他日向孤峰頂上。
立吾道在。
鑒抵溈山。
從法堂西過東。
回顧方丈云。
無無。
便出。
至僧堂前。
乃云。
也不可草草匆匆。
遂具威儀上參。
跨門提起坐具喚云。
和尚。
溈山擬取拂子。
鑒喝揚(yáng)袂而出。
溈山晚間問維那云。
今日新到僧何在。
對曰。
那僧見和尚了。
便背法堂。
著草鞋去也。
溈問云。
你眾人還識者僧否。
眾云不識。
溈云。
是僧將來。
有把茆蓋頭。
呵佛罵祖去在。
住澧陽三十年。
屬武宗廢教。
避難于獨(dú)浮山石室中。
大中初。
武陵太守薛廷望。
再崇葺德山禪院。
請鑒居之。
上堂云。
于己無事。
則勿妄求。
妄求而得之。
亦非得也。
汝但無心于事。
無事于心。
則虛而靈。
空而妙。
毫??系念。
三涂業(yè)因。
瞥爾情生。
萬劫羈鎖。
圣名凡號。
盡是虛聲。
殊相劣形。
皆為幻色。
汝若求之。
得無累乎。
及其厭之。
又成大患。
鑒一日問維那。
今日幾人新到。
那云八人。
鑒云。
將來一時生按著。
龍牙問學(xué)人。
仗鏌铘劍。
擬取師頭時如何。
鑒引頸。
牙云。
頭落也。
鑒微笑。
牙后到洞山舉前語。
山云。
德山道什么。
牙云。
德山無語。
山云。
莫道無語。
且將德山落底頭。
呈似老僧。
牙省過懺謝。
有人舉似鑒。
鑒云。
洞山老人不識好惡。
者個漢。
死來多少時。
救得有什么用處。
雪峰問。
從上宗風(fēng)以何法示人。
鑒云。
我宗無語句。
亦無一法與人。
巖頭聞云。
德山老人一條脊梁骨硬似鐵。
拗不折。
雖然如是。
唱教門中。
猶較些子。
鑒尋常遇僧到參。
多以柱杖打。
臨濟(jì)聞之。
教侍者參次。
待其打時。
但接取柱杖。
當(dāng)胸一柱。
侍者壹如臨濟(jì)教。
鑒便歸方丈。
待者回舉似臨濟(jì)。
濟(jì)云從來疑著者漢。
六年乙酉歲。
十二月三日。
忽告其徒曰。
捫空追向。
勞汝心神。
夢覺覺非。
復(fù)有何事。
竟坐逝。
春秋八十四。
戒臘六十五。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xí)禪篇第三之五
釋宣鑒。姓周氏。劍南人也。生惡葷膻少多英敏。宿赍異操懇愿出塵。大龍不屈于小庭??※槺仳v其層漢。既除美飾當(dāng)預(yù)僧流。從受近圓即窮律藏。其諸性相貫習(xí)偕通。聞重湖間禪道大興。乃杭志云游造龍?zhí)缎哦U師。則石頭宗師之二葉也。始唯獨(dú)居一室。鑒強(qiáng)供侍之。一夕龍?zhí)冻忠恢鹗阼b。鑒接而行。數(shù)步且曰。久聞龍?zhí)?。到來龍之與潭俱不見歟。信曰。子親到矣。機(jī)與教符。日親丈室三十馀年。后止澧陽居。無何屬武宗搜揚(yáng)。洎大中還復(fù)法儀。咸通初武陵太守薛延望堅(jiān)請始居德山。其道芬馨四海禪徒輻湊。伏臘堂中常有半千人矣。其于訓(xùn)授天險海深難窺邊際。雪峰參見鑒深肯重。以咸通六年乙酉歲十二月三日。忽告諸徒曰。捫空追響勞汝神邪。夢覺覺非復(fù)有何事。言訖安坐而化。春秋八十四。僧臘六十五。身據(jù)床坐。卓然七日如生在焉。天下言激箭之禪道者。有德山門風(fēng)焉。今襄鄧漢東法孫極盛者是。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簡州周氏子。早歲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于性相諸經(jīng)。貫通旨趣。嘗講金剛般若。時謂之周金剛。常謂同學(xué)曰。一毛吞海。海性無虧。纖芥投鋒。鋒利不動。學(xué)與無學(xué)。唯我知焉。后聞南方禪席頗盛。師氣不平。遂擔(dān)青龍疏鈔。至澧陽路上。見一婆子賣餅。因息肩買餅點(diǎn)心。婆指擔(dān)云。這個是什么文字。師曰。青龍疏鈔。婆曰。講何經(jīng)。師曰。金剛經(jīng)。婆曰。我有一問。汝若答得。施與點(diǎn)心。若答不得。且別處去。金剛經(jīng)道。過去心不可得?,F(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未審上座點(diǎn)那個心。師無語。遂往龍?zhí)丁R幌κ塘⒋?。潭曰。更深何不下去。師珍重便出。卻回。曰外面黑。潭點(diǎn)紙燭度與師。師擬接。潭復(fù)吹滅。師于此大悟。便禮拜。潭曰。子見個甚么。師曰從今向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至來日。龍?zhí)渡V^眾曰??芍杏袀€漢。牙如劍樹。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頭。他時向孤峰頂上立吾道去在。師將疏鈔堆法堂前。舉火炬曰。窮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虛。竭世樞機(jī)。似一摘投于巨壑。遂焚之于是禮辭。

人物簡介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泉州何氏子。
少禮青原誼公落發(fā)。
往長安寶壽寺稟戒。
習(xí)經(jīng)律諸部。
優(yōu)游禪苑。
與雪峰欽山為友。
自杭州大慈山。
邐迤造于臨濟(jì)。
屬濟(jì)歸寂。
乃謁仰山。
后參德山。
執(zhí)坐具上法堂瞻視。
山曰作么。
師便喝。
山曰。
老僧過在甚么處。
師曰。
兩重公案。
乃下參堂。
山曰。
這個阿師。
稍似個行腳人。
至來日上問訊。
山曰。
阇黎是昨日新到否。
曰是。
山曰。
甚么處學(xué)得這虛頭來。
師曰。
全奯終不自謾。
山曰。
他后不得孤負(fù)老僧。
雪峰在德山。
作飯頭。
一日飯遲。
德山擎缽下法堂。
峰曬飯巾次。
見德山。
乃曰。
鐘未鳴。
鼓未響。
拓缽向甚么處去。
德山便歸方丈。
峰舉似師。
師曰。
大小德山。
未會末后句在。
山聞。
令侍者喚師去問。
汝不肯老僧那。
師密啟其意。
山乃休。
明日升堂。
果與尋常不同。
師至僧堂前。
拊掌大笑曰。
且喜堂頭老漢。
會末后句。
他后天下人不奈伊何。
雖然也祇得三年活。
(山三年后果示滅)。
一日與雪峰欽山聚話。
峰驀指一碗水。
欽曰。
水清月現(xiàn)。
峰曰。
水清月不現(xiàn)。
師踢卻水碗而去。
師住鄂州巖頭。
值沙汰。
于湖邊作渡子。
兩岸各掛一板。
有人過渡。
打板一下。
師曰。
阿誰。
或曰。
要過那邊去。
師乃舞棹迎之。
一日因一婆。
抱一孩兒來。
乃曰。
呈橈舞棹即不問。
且道婆手中兒甚處得來。
師便打。
婆曰。
婆生七子。
六個不遇知音。
祇這一個也。
不消得。
便拋向水中。
師后庵于洞庭臥龍山。
徒侶臻萃。
曰吾嘗究涅槃經(jīng)七八年。
睹三兩段義。
似衲僧說話。
又曰休休。
時有一僧出禮拜請師舉。
師曰。
吾教意。
如∴字三點(diǎn)。
第一向東方下一點(diǎn)。
點(diǎn)開諸菩薩眼。
第二向西方下一點(diǎn)。
點(diǎn)諸菩薩命根。
第三向上方下一點(diǎn)。
點(diǎn)諸菩薩頂。
此是第一段義。
又曰。
吾教意。
如摩醯首羅。
擘開面門。
豎亞一只眼。
此是第二段義。
又曰。
吾教意。
猶如涂毒鼓。
擊一聲。
遠(yuǎn)近聞?wù)呓詥省?div id="uaycioo"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99_0_118_comment'>
此是第三段義。
夾山下一僧。
到石霜。
才跨門。
便道不審。
霜曰。
不必阇黎。
僧曰。
恁么則珍重。
又到師處。
如前道不審。
師噓一噓。
僧曰。
恁么則珍重方回步。
師曰。
雖是后生。
亦能管帶。
其僧歸。
舉似夾山。
山上堂曰。
前日到巖頭石霜底阿師。
出來如法舉似前話。
其僧舉了。
山曰。
大眾還會么。
眾無對。
山曰。
若無人道得。
山僧不惜兩莖眉毛道去也。
乃曰。
石霜雖有殺人刀。
且無活人劍。
巖頭亦有殺人刀。
亦有活人劍。
師與羅山卜塔基。
歇次。
山禮拜問曰。
和尚豈不是三十年前。
在洞山而不肯洞山。
師曰是。
又曰。
和尚豈不是嗣德山。
又不肯德山。
師曰是。
山曰不肯。
德山即不問。
祇如洞山。
有何虧闕。
師良久曰。
洞山好佛。
祇是無光。
山禮拜。
師嘗謂眾曰。
老漢去時。
大吼一聲了去。
唐光啟之后。
中原盜起。
眾皆避地。
師端居宴如也。
一日賊大至。
責(zé)以無供饋。
遂倳刃焉。
師神色自若。
大叫一聲而終。
聲聞數(shù)十里。
門人后焚之。
獲舍利四十九粒。
眾為起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末僧。嗣石霜慶諸。住衡山東之七寶臺。平生不收門徒,逍遙求志。善文章,尤長于碑碣。又工詩偈,時與齊己、修睦等詩僧游。曾作《畬山謠》,譏山民亂斫衡山樹木,傳播四方,朝廷因下詔封山。僖宗光啟四年,受囑編次慶諸語錄。卒年六十五歲。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唐末禪僧。
嗣石霜慶諸。
住衡山東之七寶臺。
平生不收門徒,逍遙求志。
善文章,曾為本寂、全豁、圓智等撰塔銘碑頌。
僖宗光啟四年(888)受囑編次慶諸語錄。
又善詩偈,詩人齊己、李咸用、修睦等皆與其游。
曾作《畬山謠》,譏山民斫衡山樹木,傳播四方,朝廷因下詔封山。
卒年65歲。
有集已佚。
祖堂集》卷九、《宋高僧傳》卷一七、《南岳總勝集》卷中有傳,并存歌偈3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不知何許人。性方正。舉止造次合于義。蚤年遍參請。嘗見德山鑒禪師。有悟入。晚居衡山之七寶臺。寒暑之服。未嘗用帛。人因以布衲呼之。后進(jìn)或有謁者。使盡略去苛禮。茍稱門弟子。則立謝絕。戒勿通。然好誘誨俊秀。善詞章。凡著述。輒能傳遠(yuǎn)垂久。時寺尤苦山民莫徭輩所擾。斬木燒山。不可誰何。于是泰作畬山謠以風(fēng)。而上適聞之。詔守令嚴(yán)加禁約。而岳中諸寺。賴以獲存。臨逝說偈曰。不用剃頭。不須澡浴。猛??一堆。千足萬足。舍利營小浮圖以葬。
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護(hù)法篇第五
釋玄泰者。不知何許人也。性摻方正言不浪施。心靜之情義而后動。所居蘭若在衡山之東號七寶臺。不衣蠶縷。時謂泰布納歟。從見德山禪師豁如自適。誓不立門徒逍遙求志。而于詞筆筆若有神。四方后進(jìn)巡禮相見。皆用平懷之禮。嘗以衡山之陽多被山民莫徭輩斬木燒山損害滋甚。泰作畬山謠。遠(yuǎn)邇傳播達(dá)于九重。敕責(zé)衡州太守禁止。岳中蘭若由是得存。不為延燎泰之力也。終年六十五。臨逝說偈曰。不用剃頭。不須澡浴。一堆猛炎。千足萬足。偈終垂一足而逝。阇維收舍利袝堅(jiān)固大師塔左營小浮圖焉。又為象骨偈諸禪祖塔銘歌頌等。好事者編聚成集而行于代焉。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唐末禪僧。
巖頭全豁。
后住福州羅源圣壽院。
景德傳燈錄》卷一七有傳,并收其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
吉州新淦人。
初投本州元證禪師出家。
辭師赴東都,復(fù)至江西參洞山良價,為其法嗣。
又歷參大溈安和尚、明招德謙諸僧,曾與香嚴(yán)智閑、巖頭全豁、鏡清道怤等僧論道。
晚住撫州疏山,世稱疏山和尚。
撰有《四大等頌略》、《華嚴(yán)長者論》等。
后梁時卒。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宋高僧傳》避宋太祖諱作光仁。約為晚唐時人,禪宗僧侶,嗣洞山良價。曾參大安和尚,又嘗與香嚴(yán)智閑、鏡清道怤等論道。撰有《四大等頌略》、《華嚴(yán)長者論》等?!?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一三、《祖堂集》卷八、《景德傳燈錄》卷一七均有傳,后二書錄存匡仁詩偈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不知何許人。叢林號矮師叔。以其形質(zhì)矬陋也。然氣槩精爽。其說法。且不以杖拂為用。時時捫撫木蛇?;騿栄?。則曰。曹家女也。機(jī)辦宏峻。四方學(xué)者所嚴(yán)憚。蓋洞山門下之雄杰士也。 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fēng)。仁云尺五頭巾。又問。如何是尺五頭巾。仁云圓中取不得。 仁一日舉香嚴(yán)旨重不得全話。問鏡清云。怤道者作么生會。鏡清云全歸旨重。仁云作么生不得全。清云個中無旨路。仁云始愜病僧意。 冬至上堂。僧問如何是冬來意。仁云京師出大黃。 仁遷化時有偈曰。我路碧空外。白云閑處閑。世有無根樹。黃葉風(fēng)送還。又著四大等頌。李長者華嚴(yán)論略。行世。既入龕。有白鹿。屈膝龕前。
宋高僧傳·卷第十三 習(xí)禪篇第三之六(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唐東京封禪寺圓紹傳
釋光仁。不知何許人也。其形矬而么么。幼則氣槩凌物。精爽殆與常不同。早參洞山深入玄奧。其辯給又多于人也。嘗問香嚴(yán)禪師。答微有偏負(fù)。曰某累繭重胝而至。得無勞乎。唾地而去。后居臨川疏。山。毳客趨請頗有言辭。著四大等頌略華嚴(yán)長者論行于世。終入龕中。已有白鹿至靈前屈膝而起。時眾謂為作吊焉。次筠州白水院釋本仁。不知何許人也。得心于洞山法席。仁罕談道。而四方之人若影之附形。卻之還至。乃徇丹陽人請住。無幾時。天復(fù)中至洪井高安白水院聚徒。垂欲入滅。先觸處告違。乃集眾焚香曰。至香煙盡處是某涅槃時。如其言端坐而化。次龍牙山釋居遁。姓郭氏。臨川南城人也。年殆十四警世無常。而守恬。淡白親往求出家于廬陵滿田寺。于嵩山受具戒。已思其擇木。乃參翠微禪會。迷復(fù)未歸莫知投詣。聞洞上言玄格峻。而躬造之。遁少進(jìn)問曰。何謂祖意。答曰。若洞水逆流即當(dāng)為說。而于言下體解玄微。隱眾棲息。七八年間孜孜戢曜。時不我知。久則通矣。天策府楚王馬氏素藉芳音。奉之若孝悌之門稟毗長矣。乃請居龍牙山妙濟(jì)禪院。侁侁徒侶常聚半千。爰奏舉詔。賜紫袈裟。并師號證空焉。則梁貞明初也方岳之下。號為禪窟。窺其室得其門者亦相繼矣。至龍德三年癸未歲八月。遘疾彌留。九月十三日歸寂。遁出世近四十馀齡。語詳別錄。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五代閩時禪僧。
巖頭全豁,后住福州香溪。
景德傳燈錄》卷一七有傳,并錄其詩偈1首。
《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僧。
福州長溪人,俗姓陳。
初于龜山出家,受戒后,游諸方。
參石霜慶諸,未契法意,轉(zhuǎn)參巖頭全豁,服其心傳。
王審知請居福州羅山,賜號法寶禪師,世稱羅山和尚。
卒于山。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羅山道閑禪師。
長溪陳氏子。
出家龜山。
年滿受具。
遍歷諸方。
嘗謁石霜。
問。
去住不寧時如何。
霜曰。
直須盡卻。
師不契。
乃參巖頭
亦如前問。
曰。
從他去住。
管他作么。
師于是服膺。
閩帥飲其法味。
請居羅山。
號法寶禪師。
僧辭保福。
福問。
甚處去。
曰。
禮拜羅山。
福曰。
汝向羅山道。
保福秋間上府朝覲大王。
置四十個問。
頭問。
和尚忽若一句不相當(dāng)。
莫言不道。
僧舉似師。
師呵呵大笑曰。
陳老師自入福建道洪塘橋下一寨。
未曾見有個毛頭星現(xiàn)。
汝與我向從展道。
陳老師無許多問頭。
祗有一口劍。
一劍下有分身意。
有出身路。
不明便須成末。
僧回舉似福。
福曰。
我當(dāng)時也祗是謔伊。
至秋入府。
師特為辦茶筵請福。
福不赴。
卻向僧曰。
我中間曾有謔語。
恐和尚問著。
僧歸舉似。
師曰。
汝向他道。
猛虎終不食伏肉。
僧又去。
福遂來。
臨遷化。
上堂集眾良久。
展左手。
主事罔測。
乃令東邊師僧退后。
又展右手。
令西邊師僧退后。
乃曰。
欲報佛恩。
無過流通大教。
歸去也珍重。
言訖莞爾而寂。
系曰。
巖頭門下得法者。
傳燈現(xiàn)錄六人。
而二彥一閑最著。
僧統(tǒng)僅傳瑞巖彥。
而玄泉彥與閑師不載。
予故表之。
使知黃龍明招二公所自出也。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閩越許氏子。既受巖頭奯禪師心印。初若杜默。后為所知。勉之利物。乃允眾請。居臺之瑞巖院。其治人治己。嚴(yán)整有法度。故江表之言叢席者推焉。且機(jī)辨峻捷。鏡清道怤。嘗致問輒挫。 一日有三梵僧至。彥問曰。何時離天竺。曰朝時。曰得無勞乎。曰為法忘勞。彥召維那。俾入堂。上座安置。明日求之。不復(fù)見。 吳越錢氏屢聘。僅一至。即苦辭去。或謂有自滿倉蓋不待耕獲。而眾常給也。忽遇一村媼。語之曰。汝疾歸。救取千百物命。媼即到家。其兒婦。方挈竹器。拾田螺。媼遽放之水云。 又檀越數(shù)家。同日請齋。而彥一時應(yīng)赴。則其分化可知。及卒。方阇維。巨蛇緣木杪。投身火聚與俱化。噫異矣。薪盡舍利飛。散草木上。精瑩絕世。
宋高僧傳·卷第十三 習(xí)禪篇第三之六(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唐東京封禪寺圓紹傳
釋師彥。
姓許氏。
閩越人也。
早悟羈縻忽求拔俗。
循乎戒檢俄欲觀方。
巖頭禪師領(lǐng)會無疑。
初樂杜默似不能言者。
后為所知敦喻允請住臺州瑞巖山院。
時道怤往參問。
答對響捷。
怤公神伏。
后二眾同居。
彥之威德凜若嚴(yán)霜。
紏正僧尼無容舛悟。
故江表言御眾剪齊者。
瑞巖為最。
嘗有三僧。
胡形清峭目睛轉(zhuǎn)若流電焉。
差肩并足致體。
彥問曰。
子從何來。
曰天竺來何時發(fā)。
曰朝行適至。
彥曰。
得無勞乎。
曰為法忘勞。
乃諦視之足皆不蹈地。
彥令入堂上位安置。
明旦忽焉不見云是辟支迦果人。
然莫知階級。
時有不測人入法會非止一過。
彥參學(xué)時號為小彥長老。
兩浙武肅王錢氏累召方肯來儀。
終苦辭去。
寺倉常滿。
嘗有村媼來參禮。
彥曰。
汝休拜跪。
不如疾歸家救取數(shù)十百物命大有利益。
媼匆忙到舍。
兒婦提竹器拾田螺正歸。
媼接取放諸水濆。
又?jǐn)?shù)家召齋。
一一同日見彥來食。
至終阇維。
有巨蛇緣樹杪。
投身火聚。
當(dāng)乎薪盡舍利散飛。
或風(fēng)動草木上紛紛而墜神異絕繁。
具如別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