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寂觀

相關人物:共 16 位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圭峰禪師碑銘 唐 · 裴休
四言詩
圭峰禪師號宗密。姓何氏。果州西充縣人。釋迦如來三十九代法孫也。釋迦如來在世八十年。為無量人天聲聞菩薩說五戒八戒大小乘戒四諦十二緣起六波羅密四無量心三明六通三十七品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世諦第一義諦無量諸解脫三昧惣持門。菩薩涅槃。常住法性。莊嚴佛土。成就眾生。度天人教菩薩一切妙道。可謂廣大周密。廓法界于無疆。徹性海于無際。權實頓漸。無遺事矣。最后獨以法眼付大迦葉。令祖祖相傳。別行于世。非私于迦葉而外人天聲聞菩薩也。顧此法眾生之本源。諸佛之所證。超一切理。離一切相。不可以言語智識有無隱顯推求而得。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證之。光明受用而已。自迦葉至達摩。凡二十八世。達摩傳可。可傳?。?傳信。信傳忍。為五祖。又傳融為牛頭宗。忍傳能為六祖。又傳秀為北宗。能傳會為荷澤宗。荷澤于宗為七祖。又傳讓。讓傳馬。馬于其法為江西宗。荷澤傳磁州如。如傳荊南張。張傳遂州圓。又傳東京照。圓傳大師。大師于荷澤為五世。于達摩為十一世。于迦葉為三十八世。其法宗之系也如此。大師本豪家。少通儒書。欲干世以活生靈。偶謁遂州。遂州未與語。退游徒中。見其儼然若思而無念。朗然若照而無覺。欣然慕之。遂削染受教。道成乃謁荊南。荊南曰。傳教人也。當盛于帝都。復謁東京照。照曰。菩薩人也。誰能識之。復謁上都花嚴觀。觀曰。毗盧花藏能隨我游者。其汝乎。初在蜀因齋次受經(jīng)。得圓覺十三章。深達義趣。遂傳圓覺。在漢上因病僧付花嚴句義。未嘗聽受。遂講花嚴。自后乃著圓覺花嚴及涅槃金剛起信唯識盂蘭法界觀行愿經(jīng)等疏鈔。及法義類例禮懺修證圖書纂略。又集諸宗禪言為禪藏??偠鴶⒅?。并酬答書偈議論等。凡九十馀卷。皆本一心而貫諸法。顯真體而融事理。超偫有于對待。冥物我而獨運矣。議者以大師不守禪行。而廣講經(jīng)論。游名邑大都。以興建為務。乃為多聞之所役乎。豈聲利之所未忘乎。嘻。議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夫一心者。萬法之總也。分而為戒定慧。開而為六度。散而為萬行。萬行未嘗非一心。一心未嘗違萬行。禪者。六度之一耳。何能總諸法哉。且如來以法眼付迦葉。不以法行。故自心而證者為法。隨愿而起者為行。未必常同也。然則一心者。萬法之所生。而不屬于萬法。得之者則于法自在矣。見之者則于教無礙矣。本非法。不可以法說。本非教。不可以教傳。豈可以軌跡而尋哉。自迦葉至富那奢。凡十祖。皆羅漢。所度亦羅漢。馬鳴龍樹。提婆天親。始開摩訶衍。著論釋經(jīng)。摧滅外道。為菩薩唱首。而尊者阇夜。獨以戒力為威神。尊者摩羅。獨以苦行為道跡。其他諸祖?;驈V行法教?;驅P亩U寂。或蟬蛻而去?;蚧鸹鴾纭;蚺蕵湟允窘K。或受害而償債。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且循轍跡者非善行。守規(guī)墨者非善巧。不迅疾無以為大牛。不超過無以為大士。故大師之為道也。以知見為妙門。寂靜為正味。慈忍為甲盾?;蹟酁閯γF苾饶е邏?。陷外賊之堅陣。鎮(zhèn)撫邪雜。解釋縲籠。遇窮子則叱而使歸其家。見貧女則訶而使照其室。窮子不歸。貧女不富。吾師恥之。三乘不興。四分不振。吾師恥之。忠孝不并化。荷擔不勝任。吾師恥之。避名滯相。匿我增慢。吾師恥之。故皇皇于濟拔。汲汲于開誘。不以一行自高。不以一德自崇。人有依歸者。不俟請則往矣。有求益者。不俟憤則啟矣。雖童幼不于敬接。雖驁很不怠于叩勵。其以闡教度生。助國家之化也如此。故親大師之法者。貪則施。暴則斂。剛則隨。戾則順?;鑴t開。墮則奮。自榮者慊。自堅者化。徇私者公。溺情者義。凡士俗有舍其家與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有變活業(yè)絕血食持戒法起家為近住者。有出而修政理以救疾苦為道者。有退而奉父母以豐供養(yǎng)為行者。其馀憧憧而來。欣欣而去。揚袂而至。實腹而歸。所在甚眾。不可以紀。真如來付囑之菩薩。眾生不請之良友。其四依之人乎。其十地之人乎。吾不識其境界廷宇之廣狹深淺矣。議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大師以建中元年生于世。元和二年印心于圓和尚。又受具于拯律師。大和二年慶成節(jié)。徵入內殿問法要。賜紫方袍為大德。尋請歸山。會昌元年正月六日。坐滅于興福塔院。儼然如生。容貌益悅。七日而后遷于函。其自證之力可知矣。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峰。二月十三日茶毗。初得舍利數(shù)十粒。明白潤大。后門人泣而求諸煨中。必得而歸。今悉斂而藏于石室。其無緣之慈可知矣。俗歲六十二。僧臘三十四。遺戒深明形質不可以久駐。而真靈永劫以長存。乃知化者無常。存者是我。死后輿施蟲犬。焚其骨而散之。勿墓勿塔。勿悲慕以亂禪觀。每清明上山。必講道七日而后去。其馀住持法行。皆有儀則。違者非我弟子。今皇帝再闡真宗。追謚定慧禪師青蓮之塔。則塔不可以不建。石不可以不斲。且使其教自為一宗。而學者有所標仰也。門人達者甚眾。皆明如來知見。而善說法要?;驇r穴而息念?;蚨紩鴤鹘獭;驍啾垡猿甑??;虬滓乱詼S跡。其馀一禮而悟道。終身而守護者。僧尼四眾數(shù)千百人。得其氏族道行可傳于后世者。紀于別傳。休與大師于法為昆仲。于義為交友。于恩為善知識。于教為內外護。故得詳而敘之。他人則不詳。銘曰。
如來知見,大事因緣。
祖祖相承,燈燈相燃。
分光并照,顯說密傳。
摧邪破魔,證圣登賢。
漸之者入,頓之者全。
孰紹孰興,圭峰在焉。
甚大慈悲,不舍周旋。
以引以翼,恐迷恐顛。
直示心宗,傍羅義筌。
廣收遠取,無棄無捐。
金湯魔城,株杌情田。
銷竭芟伐,大道坦然。
功高覺場,會盛法筵。
不染而住,淤泥青蓮。
性無去來,運有推遷。
順世而嘆,眾生可憐。
風號曉野,鐘摧夜川。
舍筏而去,溺者誰前。
巖崖荊榛,阻絕危懸。
輕錫而過,踣者誰肩。
不有極慈,孰能后先。
吾師何處,復建橋船。
法指一靈,徒馀三千。
無負法恩,永以乾乾。
擬寒山 其一 南唐 · 泰欽
五言律詩
今古應無墜,分明在目前。
片云生晚谷,孤鶴下遙天。
岸柳含煙翠,溪花帶雨(《注華嚴經(jīng)題法界觀門頌》卷上作「露」)鮮。
誰人知此意,令我憶南泉。
擬寒山 其三 南唐 · 泰欽
五言律詩
誰信天真佛,興悲幾萬般。
蓼花開古岸,白鷺立沙灘。
露滴庭莎長,云收溪月寒。
頭頭垂示處,子細好生觀(《注華嚴經(jīng)題法界觀門頌》卷上作「看」)。
佛真法身,抵死謾生。
自沽村酒,自把磁瓶。
卻著衫來作主人(舉法界觀云: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故令眾生現(xiàn)時,法身不現(xiàn))。
寄巨川宣撫 金末元初 · 耶律楚材
七言律詩
① 詩題 其下漸西本小字夾注云「案巨川,王楫也,元史有傳?!?/div>
巨川宣撫文武兼資,詞翰俱妙,陰陽歷數(shù)無所不通。嘗舉法界觀序云:「此宗門之捷徑也。」今觀瑞應鶴詩,巨川首唱焉,嘆其多能,作是詩以美之。
歷數(shù)興亡掌上看,提兵一戰(zhàn)領清官。
馬前草詔珠璣潤,紙上揮毫風雨寒。
昔日談禪明法界,而今崇道倡香壇。
諸行百輔君都占,潦倒鯫生何處安。
萬事無心付寂觀,一燈遙夜坐忘寒。
調卑豈合陽春和,形穢空將玉樹看。
木落冶城回客夢,鐘鳴香積倚僧餐。
因公欲訪君平卜,可是人間蜀道難。
山中作 明末清初 · 伍瑞隆
七言絕句
一榻翛然坐不移,夜涼空館寂觀時。
身如野鶴心如水,不是幽人誰得知。
名山繄慧業(yè),遐覽情亦怡。
恭聞永嘉勝,拱揖乃失之!
吳子骨森秀,獨往良所私;
白袷被蒼煙,短筇橫指揮。
歸來氣色驕,嵐光生須眉;
磬折前問訊,抵掌登眺奇。
云根插萬笏,一一攀青霓;
梯霞轉磴道,眾妙來參差。
靈巖割元氣,陰洞礙朝曦;
巖中何所妙?
萬象迸崴蕤:林立丈人峰,高冠肅羽儀;
危岑古形容,箕踞各隨宜。
洞中何所妙?
復道夾軒墀;
宛轉石竇間,仿佛陰風吹。
居然天地房,日月安敢窺!
更復捫浮屠,寂觀豁天機;
老僧相候門,為告山靈疑。
飛柯攢石棧,叢棘悶天池;
所以回雙屐,恒懼鬼神詒。
但見飲長虹,蜿蜒掛翠微;
時或展湘簾,散作千珠璣。
聞言殊嚄唶,兩腋出寒飔;
豈無濟勝具,而為塵鞅羈!
拍手問愚公,茲山詎可移!
注:人物考略
吳佩遠:名祖錫,號稽田;晚年亡命,更名鋤。浙江嘉興人;吏部文選郎昌時子,為世父貴州按察使昌期后。資地鼎盛,才且軼群,尤喜結納豪俊。見中原大亂,思有以自見;與劍客豪士講求出奇應變之學。在滇中,任職方郎中。辛丑,鄖陽十三營尚保殘局,嘗赴勸其出師撓楚以救滇也(詳見全撰「詩話」?!铬^埼亭集」「外編」有傳)。
云自在盦雙壽詩 其二 清末民國初 · 沈曾植
七言律詩
諸郎蘭玉挺英英,延壽仙詞奏望瀛。
法界觀成云自在,天身雙照月光明。
藕香六月齊眉慶,蕭洞全家遁世情。
不用薰修兼服餌,長恩護念得長生。
昔偕郎潛今歸潛,詩社復共吟叉尖。
百首歌乎七年淹,絕倒廬山葛玉蟾。
鬢霜鏡照添復添,石闕口生鉗復鉗。
春風扶搖堤柳纖,游幕朋甲遨頭僉。
酒星自照酒市簾,花林未效花神簽。
梅骨寒噤?,麥牙旱痎痁。
天公亦為蠻觸惱,塞耳愁聞突厥鹽。
蜚廉郁怒奮厥髯,雨師妾閟車無幨。
咄嗞夜行怪游女,比飛妄逐崇吾鶼。
百舌多言鴟屬厭,黃雀后有黐竿黏。
野老久收視,百里焉能瞻。
小言無為玉差嫌,大言正有綦游炎。
法界觀成十花嚴,甕中誰問醯雞腌。
陳簡齋詩險韻拈,陳無已書報霜縑。
遠著謝公屐,倒和冬郎奩。
春酌沈沈花落檐,溺人一笑為安懨,孑馀豈望熊魚兼。
屈指閏花朝,楊花熱帳月冷簾。
田家無五行,海中有星占。
苦瓠定苦瓜無甜,子墨子突牢當黔。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