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黃淮

相關(guān)人物:共 15 位
共 1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維基
朱思平(14世紀—1402年),字廷準,浙江臺州府天臺縣九都人。
朱思平是南豐知縣朱行中之子,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中舉人,次年(1397年)會試為劉三吾提拔聯(lián)捷進士,獲授中書舍人,建文年間擔任翰林院侍書,與宋懌、劉彥銘、黃淮等人輔佐建文帝。
建文帝在經(jīng)筵上問:「朱、陸同異?
」他回答:「都是反求吾心。
」不久因為父母年老請求省親,得驛馳送還家鄉(xiāng),方孝孺和其他翰林賦詩餞別他;靖難期間他在家鄉(xiāng)得知變故,于是痛哭流涕,寫下《哀君王詞》四首,服毒而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71—1440 【介紹】: 明福建建安人,字勉仁,初名子榮。建文二年進士。授編修。成祖即位,入文淵閣,令更名榮。多次從成祖北巡及出塞,凡宣詔出令,及旗志符驗,必得榮奏乃發(fā)。累官文淵閣大學士。永樂二十二年之役,抵達蘭納穆爾河,不見敵,議進止,惟榮與金幼孜言宜班師。帝從之。中途,帝卒。榮與幼孜以去京師遠,秘不發(fā)喪。仁宗即位,累進謹身殿大學士,工部尚書。宣德元年,漢王朱高煦反,榮首請帝親征。加少傅。正統(tǒng)三年進少師。榮歷事四朝,謀而能斷。與楊士奇、楊溥同輔政,并稱三楊。卒謚文敏。有《后北征記》、《文敏集》。
明詩紀事·乙簽·卷三
榮初名子榮,宇勉仁,建安人。建文庚辰進士,授編修。永樂初,入直內(nèi)閣,賜今名,歷修撰、侍講、右諭德、右庶子、學士,掌翰林院事,進文淵閣大學士。仁宗即位,進太常卿,尋進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進工部尚書。宣德中、進少傅。正統(tǒng)初,進少師。卒贈太師,謚文敏。有《默庵》、《云山小稿》、《靜軒》、《退思》等集。 (《四庫總目》:榮當明全盛之時,歷事四朝,恩禮始終無間,儒生遭遇,可謂至榮。故發(fā)為文章,具有富貴福澤之氣。應(yīng)制諸作,沨沨雅音,其他詩文,亦皆雍容平易,肖其為人。雖無深湛幽渺之思,縱橫馳驟之才,足以震耀一世,而逶迤有度,醇實無疵,臺閣之文,所由與山林枯槁者異也。與楊土奇同主一代之文柄,亦有由矣。 《殿閣詞林記》:永樂八年,成祖北徵至野狐嶺,召學士胡廣等賦《平胡》詩。楊榮曰:「圣主尊居四海安,天教戎虜自相殘?!股仙跫沃?。未幾,諜知本雅失里與其下阿魯臺仇殺,東西奔遁,乃召榮諭曰:「此賊果自殘滅,汝前日之詩,安知不為讖乎?」榮下馬叩謝。上喜,命賜羊酒。 《翰林記》:永樂八年,上親征,次清水源,水皆苦咸,不可飲,人馬俱渴,改營西北二三里許,忽有泉涌出,清徹可愛,命楊榮與胡廣往觀,遣中官以銀瓶汲取,上親嘗之,味甚甘美,賜榮等飲訖,士馬爭趨之,皆給足。命曰「神應(yīng)泉」。又明日,應(yīng)制撰《神應(yīng)泉詩銘》,上嘉之,各賜上尊。宣德二年三月騶虞見,榮獻頌,上褒賞之。三年扈從北征,凱旋,進《平胡》詩凡十篇,各立題命意。上覽之喜,屢沐白金鈔幣之賜。 《閩小紀》:閩有貧生客京師,饑寒濱死,頗善丹青,不能售一錢,因以兩幅獻楊文敏公榮。公題其上而還之。詩云:「誰家老屋枕溪濱?十里青山半是云。此處更無塵跡到,只應(yīng)啼鳥隔花聞?!姑魅諒埓水嬘谑校瑑r遂涌起。 田按:西楊銘東楊墓云:「北裔西垂,從狩萬里。職典著文,亦兼知武。羌虜胸臆,帥垣弱強。重瞳屢顧,敷奏惟明?!箙C務(wù)者,不熟塞垣形勢,何以禦侮?后來惟張江陵庶足當此。
維基
楊榮(1371年—1440年),原名子榮,字勉仁,福建建寧府建安縣(今福建省建甌縣)人。
明朝內(nèi)閣首輔、工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與楊士奇、楊溥共稱“三楊”,其為“東楊”,是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的締造者之一。
謚文敏。
建文、永樂年間建文元年(1399年),楊子榮考中己卯科福建鄉(xiāng)試第一名舉人。
次年聯(lián)捷庚辰科二甲第三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
燕王朱棣起兵攻入應(yīng)天府后,楊子榮迎謁問朱棣:“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
”朱棣聽后促騎馬謁陵,子榮遂得賞識。
明成祖即位后,他直入文淵閣,并改名楊榮。
當時內(nèi)閣一共七人,楊榮年紀最少且警敏。
一日,寧夏急報被圍,朱棣急召內(nèi)閣商議,而當時只有楊榮值班,于是朱棣示其奏報。
楊榮則稱:“寧夏城堅固,人人都習武,況且奏摺已經(jīng)過去十日,現(xiàn)在圍困肯定已解。
”到半夜,果然解圍的奏報抵達。
明成祖因此大贊楊榮。
江西發(fā)生盜亂,朝廷派遣使者招撫,之后又派都督韓觀派兵隨后跟上。
后招撫的奏報抵達,朱棣欲賞賜韓觀。
楊榮則勸阻:“計發(fā)奏時,觀尚未至,不得論功。
”朱棣日益器重他,之后升至侍講。
儲君確立后,晉升為右諭德,仍然兼任翰林院職位,賜二品服。
朱棣為人威嚴,與大臣議事未決時或會發(fā)怒。
而楊榮每次趕到即解決事情。
永樂五年(1408年),楊榮奉命趕往甘肅處理軍務(wù),沿途記錄山川形勢,考察軍隊百姓,并檢查城堡守衛(wèi),還奏武英殿。
當時正值盛暑,成祖大悅,并親自為楊榮切西瓜。
不久,楊榮晉右庶子,仍兼任原職。
次年,因父喪歸里,下葬后隨即再起。
次年,楊榮因母喪乞歸,成祖以北巡時間急迫而不予批準,并命其與胡廣、金幼孜隨行。
甘肅總兵官何福稱脫脫不花等請降,楊榮再赴甘肅,偕同何福受降,并持節(jié)即軍中封何福為寧遠侯。
之后趕往寧夏,與寧陽侯陳懋規(guī)畫邊疆事務(wù),回朝后奏請十事,均得到成祖批準采納。
永樂八年(1411年),楊榮隨成祖北征,抵達臚朐河,解決兵餉問題。
次年,乞求回籍奔喪,成祖命中官護行。
楊榮返回后,成祖問及福建民情及當年豐歉,楊榮具對。
之后,奉旨在文華殿侍奉諸位皇孫讀書。
永樂十年,甘肅守臣宋琥進言,蒙古有叛亂恐為邊疆后患。
朱棣于是派遣楊榮抵達陜西,與豐城侯李彬探討進兵方略。
楊榮回朝后奏報:“冬天并非出兵時候,且有罪的人不過數(shù)人,不宜出兵。
”朱棣于是接受其言,叛者也投降了。
次年,楊榮與胡廣、金幼孜再次跟從成祖北巡。
再一年,北征瓦剌,皇太孫朱瞻基隨行。
朱棣命楊榮在軍中給朱瞻基講說經(jīng)史,兼領(lǐng)尚寶事。
之后朱棣下令,凡是宣詔出令以及旗志符驗,必須經(jīng)過楊榮奏報才得以發(fā)送。
永樂十四年,其與金幼孜俱進翰林學士,仍兼庶子,跟從返回京師。
明年,再次跟隨朱棣親征。
永樂十六年(1419年),胡廣去世,楊榮掌管翰林院事,朝中大臣多有嫉妒楊榮,并欲疏遠,共同舉薦其擔任國子監(jiān)祭酒。
朱棣則表示不可,諸位大臣不再敢言。
兩年后,他晉升為文淵閣大學士,仍然兼任翰林學士。
次年,跟隨朱棣遷都北京。
永樂二十年,再次跟隨北征出塞,還師后,朱棣勞賞將士,分四等賜宴,楊榮、金幼孜列前席、受上賞。
不久,再次征討阿魯臺,有人請調(diào)用建文時江西所集民兵,朱棣咨詢楊榮,他對答到:“陛下許諾百姓復業(yè)剛二十年,一旦再征用,恐怕難以示信于天下。
”朱棣遂打消此法。
次年,跟隨出塞,軍務(wù)均委托楊榮,朱棣稱其為“楊學士”而不直呼其名。
又過一年,楊榮再次跟隨北征,當時朱棣已經(jīng)五次親征,士兵饑凍,饋運不繼,死者十有二三。
明軍抵達答蘭納木兒河,仍然不見敵軍。
朱棣問群臣是否繼續(xù)前進,大臣紛紛唯唯諾諾,只有楊榮、金幼孜進言班師回朝。
朱棣遂同意。
部隊撤退到榆木川,朱棣駕崩。
中官馬云等人不知所措,只能與楊榮、金幼孜進入御幄商議。
兩人則稱,部隊現(xiàn)在在外,離京師尚遠,應(yīng)該秘不發(fā)喪。
以禮入斂、熔錫為椑,載置于輿中。
而每日的進膳則如常,但日益嚴厲軍令,使人無法預測。
此外楊榮與少監(jiān)海壽率先馳入南京告訴太子朱高熾訃告。
抵達后,朱高熾命其與蹇義、楊士奇急議籌備事項。
另在永樂末期,江浙四川有賊亂,臣議發(fā)兵平定。
當時朱棣在塞外,奏摺抵達后朱棣拿給楊榮看。
他表示:“愚民因官員而受苦,不得已相聚自保。
如果派兵,只會使其更團結(jié)而不宜解決問題。
應(yīng)當派使招撫,不應(yīng)當再發(fā)兵。
”朱棣聽從,之后果然平定盜患。
楊榮雖然論事激烈,不能容忍他人過錯。
但遇到他人觸怒明成祖,其往往能夠以微言導帝意,使問題得以解決。
夏原吉、李時勉等人得以不死,都御史劉觀得以免除戍邊,都仰賴于楊榮之力。
洪熙、宣德年間明仁宗即位后,楊榮晉升為太常卿。
之后再進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
不久,再晉升工部尚書,食三份俸祿(太常寺、大學士、工部)。
當時楊士奇、黃淮均辭去尚書的俸祿。
楊榮、金幼孜亦固辭,不被批準。
宣德元年,明宣宗即位不久,漢王朱高煦即起兵謀反。
宣宗召見楊榮商討對策,楊榮率先請宣宗帥部親征,稱:“對方認為陛下剛立,肯定不會自己出行。
現(xiàn)在我們出其不意,以天威降臨,事無不成。
”宣宗于是同意此法,抵達樂安后,朱高煦投降。
部隊還師后,以決策論功,楊榮受上賞,賜五枚銀章。
宣德三年,跟從宣宗北巡邊界,抵達遵化時,聽聞兀良哈將騷擾邊界,宣宗于是留下隨從文臣,獨命楊榮跟從。
于是率輕騎出擊喜峰口,破敵而還。
兩年后,晉升楊榮為太子少傅,楊榮因此辭去大學士俸祿。
宣德九年,再次跟隨宣宗北巡邊界,抵達洗馬林后班師。
自明成祖攻佔交阯(現(xiàn)越南)并設(shè)置交阯布政使司后,該地區(qū)屢次叛變。
明朝屢次發(fā)兵征討均戰(zhàn)敗。
交阯黎利派人偽請立陳氏后人。
宣宗也厭惡兵戰(zhàn),預備答應(yīng)其請求。
英國公張輔、戶部尚書蹇義等大臣以下數(shù)人都稱,賜其無名,反而只會示弱于天下。
宣宗于是召見楊士奇、楊榮商議,兩人力言稱:“陛下體恤百姓,不是無名之舉;漢朝放棄珠崖郡,史書都以此為美談,不是示弱。
請許其方便。
”于是宣宗下令命選擇使者出使交阯。
從此,明朝放棄交阯并罷兵,每年省出軍費上億兩。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72—1446 【介紹】: 明湖廣石首人,字弘濟。建文二年進士。授編修。永樂初,侍皇太子為洗馬。十二年,太子遣迎帝遲,帝怒,系獄十年。在獄中讀經(jīng)史諸子數(shù)周。仁宗即位,釋出,擢翰林學士,進太常卿。宣宗即位,召入內(nèi)閣,與楊士奇等共掌機務(wù)。遷禮部尚書,學士值內(nèi)閣不變。英宗正統(tǒng)三年進武英殿大學士。與楊士奇、楊榮共輔政,時稱三楊。時謂士奇有學行,榮有才識,溥有雅操,皆人所不及。后榮與士奇相繼卒,溥孤立,王振益用事。卒謚文定。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弘濟,石首人。建文庚辰進士,除翰林編修。宣德初,以太常卿兼學士直內(nèi)閣。歷武英殿大學士加少保,謚文定。有集。
維基
楊溥(1372年—1446年),字弘濟,號南楊,一號澹庵,湖廣等處行中書省荊州府石首縣(今湖北省石首)人。
明朝內(nèi)閣首輔、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與楊榮、楊士奇共稱“三楊”,是仁宣之治的締造者之一。
謚文定。
建文、永樂年間楊溥自幼家貧勤學。
建文元年(1399年),考中湖廣鄉(xiāng)試第一名(解元);次年,聯(lián)捷庚辰科二甲十八名進士,與楊榮同授翰林院編修。
靖難之役后,明成祖即位,楊溥改授洗馬、侍奉皇太子朱高熾。
一日太子讀《漢書》時,稱張釋之有賢才。
楊溥曰:“張釋之誠然有賢才,但若非漢文帝寬仁,他也無法行志”,此后楊溥特意編撰漢文帝的事編呈上。
朱高熾讀后大悅。
之后,楊溥因喪歸鄉(xiāng)。
恰逢朱棣北征、太子監(jiān)國,命其赴任。
永樂十二年,因為朱棣回朝后,太子迎接遲緩,招致朱棣大怒。
黃淮、楊溥等侍奉東宮的官員均因此下詔獄。
當時家人供食屢次斷絕,而明成祖之意又難測,楊溥性命旦夕不保。
然而在這樣惡劣情況下,楊溥更加勤奮地閱讀各類經(jīng)史子集書籍,十年牢獄仍不輟。
洪熙、宣德年間明仁宗即位后,楊溥得釋,并升任翰林學士。
朱高熾因為念及楊溥是因他而受十年詔獄之災(zāi),對他尤其憐惜。
次年,仁宗在思善門旁建造弘文閣,并選拔文臣中有學行的人擔任。
楊士奇舉薦侍講王進、儒士陳繼,蹇義舉薦學錄楊敬、訓導何澄。
仁宗還命楊溥掌管弘文閣事,并親授閣印。
之后,擢升太常寺寺卿,仍兼職弘文閣事務(wù)。
次年,朱高熾駕崩,明宣宗即位。
其罷免弘文閣,并召楊溥進入內(nèi)閣,與楊士奇等人共同處理機務(wù)。
宣德四年,他回石首奔母喪,之后再次起用。
宣德九年,晉升禮部尚書,仍然兼任其翰林學士與內(nèi)閣的事務(wù)。
林文秩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福建懷安人,字禮亨。
永樂十三年進士。
改庶吉士,授御史,有直聲。
宣德末官山西按察使。
有告平陽王文簡妖言惑眾,株連三百余家,文秩乃力為辨釋,存活近二千人。
維基
林文秩,字禮亨,福建閩縣人。
永樂十二年(1414年),林文秩中式江西鄉(xiāng)試舉人。
十三年(1415年),與弟林文秸同登乙未科進士,選庶吉士,拜監(jiān)察御史。
宣德末,擢拔為山西按察使。
有人告發(fā)平陽王文簡妖言惑眾,此案遷連三百馀家。
文秩力辯其誣,救活近二千人。
致仕卒。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四
釋宗妙,字覺庵,別號堆云叟。
姓趙氏,錢塘人也。
父好施予,喜誦《法華》,亦嘗持齋。
母感異僧入夢,覺而生。
妙幼性閑靜,見佛像致禮唯謹。
十歲落發(fā),即從慧云正庵訚受具,既而往參靈隱空叟,命主藏室。
時空叟倡道東南,妙嘗分座演說,遂主嘉興廣法禪寺,久廢之馀,一力新之。
遷杭之萬壽、報國,昔?公笑隱主此寺,時最號名勝。
繼者非其人,日以頹壞。
妙至,首建萬松門及方丈,翼以重屋,作舞鳳樓、碧梧軒、香積廚,屋后掘地得泉,遂潴為池,構(gòu)亭其上。
作大悲閣,以奉觀世音像,佛殿后又造大殿,刻臥佛其中,環(huán)以十弟子。
土木采章,皆極巨麗,繚以外垣,凡四百丈。
殫心竭力,二十馀年,而寺乃復舊觀。
薦為副都綱,精修力踐,以振起宗風為己任。
先是海昌湯鎮(zhèn),潮水蕩激,屢壞堤岸,民不安其居。
妙領(lǐng)名僧十二人,于其地號佛,吁請風潮,竟爾止息,卒免其患。
明宣德初,入主凈慈,首建三門。
越五年,寺眾不戒于火,大殿燬焉。
乃捐資重造,歷歲告成,壯麗宏偉有加于昔。
中作三大像,諸天、十地皆旁侍焉,費以巨萬。
生平溫厚凝重,道貌偉然,每升席說法,音如洪鐘。
四眾聚觀,歡喜贊嘆,起其信心。
濟人利物,甚于為己,惓惓之懷,至老不倦。
當日名公巨子,若黃少保宗豫、黃尚書宗載、王侍郎子清、周侍郎恂如、張都督以誠,皆極推許,或贈以詩文,人多榮之。
妙則歉然,以為方外,不可以此相慁也。
示寂于正統(tǒng)癸亥七月十二日,塔于南屏山陽,王真為之銘,文具寺志。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84—1423 【介紹】: 明江西樂安人,字德容。永樂十三年進士,任吏部主事。與主事陳良因因建言謫戍,得當?shù)朗杈?,還職。又言遷都北京不便,甚切,下獄死。儀有文學,好節(jié)義。有《襪線集》。
明詩紀事·乙簽·卷十一
儀字德容,樂安人。永樂乙未進士,官吏部主事。以論遷都北京忤旨見殺。有《襪線集》十五卷。 (《四庫總目》:儀文有紆徐曲折之致,而意境不深。其詩為朱彝尊《明詩綜》所不錄,殆偶未見歟! 田按:永樂時江西有二蕭儀。一樂安人,永樂甲午舉人,乙未進士,官吏部主事;一泰和人,永樂丁酉舉人,官教諭。樂安蕭儀有《襪線集》,見《四庫總目》及查夏重《江西志》。錄詩者往往誤為泰和蕭儀,《泰和縣志》、《江西詩徵》皆有此失。
維基
蕭儀(1384~1423),字德容,庵號蘗庵,樂安人,進士出身。
永樂十三年乙未進士,偶然奏牘失詳,被貶到交趾,行到太平府,蒙明成祖赦免,后擢至戶部文選司主事,任官一年馀,成祖下詔求問宮殿被雷擊焚毀一事,因此上疏批評永樂遷都是背棄明太祖。
成祖大怒,遂背棄不殺上疏者之承諾,而將之收獄,逮入北鎮(zhèn)撫司。
黃淮同為獄友三年,唱和詩作十多首,見黃淮省愆集》中,永樂二十一年癸卯(1423)七月十九日被誅,一說病故,年四十。
其侄殮骸回鄉(xiāng),葬樂安山灣。
由其子蕭超編輯其遺作,有《襪線集》二十卷,《南行記詠》四卷,正統(tǒng)六年辛酉(1441年)夏,蕭超自樂安跋涉遠來永嘉南柳壽徵庵,請求黃淮為其父親撰墓表,由黃采書篆墓志銘,黃淮著于《歸田稿》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05—1488 【介紹】: 明浙江太平人,名律,以字行,號復庵,晚號宜休居士。
邃于性理之學,黃淮一見,遂定為忘年之交。
由是聲譽日起,遠近交辟。
歷任鹽城、蘭陽訓導,終鄱陽教諭。
乞休歸。
有《復庵存稿》。
明詩紀事·乙簽·卷二十二
律字志和,黃巖人。以薦授郡學訓導,改蘭陽,遷鄱陽教諭。有《復庵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23—1473 【介紹】: 明福建莆田人,字孟時,號竹巖。景泰二年狀元,官至少詹事。慈懿太后之喪,再疏請合葬,竟得如禮。翰林后堂有二柏,為潛手植,號學士柏;前有瀛洲亭,號為柯亭。邃于文學,性高介。有《竹巖詩文集》。
明詩紀事·乙簽·卷十八
潛字孟時,莆田人。
景泰辛未第一人及第,授修撰。
歷中允、洗馬。
英宗復辟,改尚寶司少卿,遷翰林學士,再遷詹事府少詹事,仍兼學士。
有《竹巖集》十八卷。
(《四庫總目》:潛詩沖澹清婉,不落蹊徑。
鄭岳《莆陽文獻》:柯潛為文整潔,詩尤清婉,接人外樂易而內(nèi)狷介。
鄰郡有中貴人,寵冠一時,士大夫欲求速化者,爭趨其門。
其人素慕潛文詞,屢欲屈致一見,潛卒不往,天下學士大夫仰之,以為異人。
靜志居詩話》:漢有金馬、舊渠、蘭臺、東觀,宋有總明,陳有德教,周則虎門、麟趾,北齊則仁壽、文林,唐則麗正、集仙。
開元中,始定為翰林院。
其署與他公廨不同,中有徘徊精舍,四面步廊、畫壁、花磚、假山、叢竹,侈金鑾之秘記,建學士之新樓。
汴宋玉堂尤加藻飾,洎乎南渡,雖屬偏安,而省舍一新,濯纓之泉、滌硯之澗、蕓香之亭、汗青之軒,以及蓬巒、松坡、蘭畦、芝館、藥洞、菊徑、橘洲、鶴砌,儲圖史翰墨于中。
故論者以詞臣為神仙之職也。
明初舊院有修竹林,學士黃宗豫《寄東里》詩云:「一別詞垣數(shù)月馀,娟娟修竹近何如?
」北京既建,院設(shè)玉河橋,西堂后有井,劉文安所鑿也。
亭二間,凡八楹,柯學士所筑也。
井在左,亭居右,至今入翰苑者,以劉井、柯亭為佳話。
田按:《竹嚴集》,《四庫》著錄僅二卷,馀所藏者十八卷,為學士四世從孫維騏所編,當為完本。
學士在翰林以名節(jié)著,詩亦俊爽出塵。)
維基
柯潛(1423年—1473年),字孟時,號竹巖,福建興化府莆田縣靈川柯朱村人,狀元。明成祖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出生于農(nóng)家,祖柯洪昌,父柯再興。生性遲鈍,但勤勉好學,三年不出書亭。景泰二年(1451年)中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歷洗馬。天順初,遷尚寶少卿,兼修撰。人稱壺公轉(zhuǎn)世,莆田諺語:“見了壺公山,聰明花開了”。明憲宗成化九年(1473年)授國子監(jiān)祭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吉安府泰和人,字正言。景泰五年進士。授編修。成化初為經(jīng)筵講官,與修《英宗實錄》。進侍讀,歷侍讀學士。謀為禮部侍郎,為吏部尚書尹旻所格,既而以中旨得之。后任南京吏部侍郎。二十二年,以萬安、李孜省力,為戶部左侍郎兼翰林學士,入閣,旋進兵部尚書。次年,弘治帝即位后罷。又數(shù)年而卒。
維基
尹直(1431年—1511年),字正言,號澄江,江西泰和人。
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進士。
改庶吉士,授編修。
成化初年,充經(jīng)筵講官,與修《英宗實錄》。
總裁欲革去景泰帝號,曾建議不可去除帝號。
《英宗實錄》修成,進侍讀,任侍讀學士。
成化六年(1470年),上疏乞纂修《大明通典》,并續(xù)成《宋元綱目》。
成化十一年(1475年)任禮部右侍郎。
因父喪丁憂去職。
守喪結(jié)束,起用為南京吏部右侍郎,改南京禮部左侍郎。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春,召佐兵部。
針對占城王棄國來求援、貴州鎮(zhèn)巡官邀功謊奏苗反,兩事提出正確意見,而后被重用,任戶部兼翰林學士,入內(nèi)閣。
此后為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
尹直明敏博學,練習朝章,而急于進取。
個性矜忌,不自檢飭,與吏部尚書尹旻相惡。
尹直初覬禮部侍郎,而尹旻推薦他人。
尹直以中旨得之。
次日遇旻于朝,舉笏謝。
尹旻回之:「公所謂簡在帝心者。
」(你是皇帝心中的人選)自是怨益深。
后在南部八年,郁郁不得志,萬安、彭華謀定內(nèi)召入閣,卻被劉旻輒持不可。
諸朝臣亦皆畏直,幸其在南。
成化二十二年要求推薦兵部左、右侍郎,吏部尹旻列何琮等八人。
詔用何琮,而尹直以萬安、彭華及李孜省力薦,中旨召還。
與李孜省合作陷害尹旻父子得罪,又構(gòu)罷江西巡撫閔圭,引起與論喧然不平。
孝宗即位,給事中宋琮及御史許斌上報尹直自初為侍郎以至入閣,夤緣攀附,皆取中旨。
孝宗于是薄其為人,令其致仕。
弘治九年,尹直上表賀萬壽,并以太子年當出閤,上《承華箴》,引先朝少保黃淮事,冀召對。
帝卻之。
正德年間卒,謚文和。
明史》有傳。
陳薦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湖廣祁陽人,字君庸,號楚石。
隆慶五年進士。
官御史,忤中官馮保,稱病歸。
后復起,萬歷十年按陜西。
時三秦荒旱,上疏請賑,全活甚眾。
歷督漕侍郎,黃淮屢決改道,舟多覆者。
薦開疏河道,糧運利之,民亦稱便。
累官吏部尚書。
有《古今衷辨》。
維基
陳薦(1545年—1632年),字君庸,號楚石,湖廣永州府祁陽縣人,民籍。湖廣鄉(xiāng)試第三名舉人。隆慶五年(1571年)中式辛未科會試第十二名,三甲第十八名進士。初授松江府推官,萬歷四年(1576年)考選,授試御史,補監(jiān)察御史,九年巡按應(yīng)天,十年巡按陜西,時三秦荒旱,薦清贖鍰,得四萬馀金,疏請蠲賑,全活者甚眾。十二年二月升河南副使,十五年七月升江西左參政、分守南昌道,歷四川按察使、山西布政使,二十年十一月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云南。二十三年六月為南京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提督操江,條陳七議:一禁官軍改差、一議營基營房、一議改造戰(zhàn)船、一議請給關(guān)防、一議選任捕職、一議核實功跡、一議江海要區(qū),得旨如議行。二十六年十二月改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協(xié)理院事,三十年陳情乞歸。三十六年八月起升刑部右侍郎,屢疏乞休未允,自陳乞南,遂于三十七年八月改任南京刑部侍郎。四十年任總督漕運兼巡撫鳳陽等處都御史,加戶部右侍郎,四十三年因與道臣鄧云霄相訐,屢疏引病乞歸,前后得旨慰留者數(shù)次,其年十月三年滿考,升為戶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如舊。四十五年三月為給事中徐紹吉等糾拾,令致仕。天啟元年七月起復任南京刑部尚書,二年二月改南京戶部尚書,九月改任南京吏部尚書,未任而乞休。卒年八十馀。
共 1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