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馮桂芬

相關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62—1633 【介紹】: 明松江府上海人,字子先,號玄扈。曾入天主教,教名保祿。萬歷三十二年進士。由庶吉士歷贊善。二十八年在南京結識耶穌會傳教士意大利人利瑪竇。此后,從學天文、數(shù)學,且口譯筆錄,譯成《幾何原本》前六卷。天啟間,累官為禮部右侍郎,為魏忠賢劾罷,落職閑住。崇禎元年召還。擢禮部尚書。奏請用西洋人龍華民、鄧玉函、羅雅谷及湯若望等推算歷法,造《崇禎歷書》,自為監(jiān)督。時后金(清)之勢強,議造炮、練兵,有所實施。五年,以本官兼東閣大學士,入?yún)C務,旋進文淵閣。次年十月病卒,謚文定。見識通達。所著《農(nóng)政全書》,匯集本土生產(chǎn)經(jīng)驗,兼收西法。生平常言“富國需農(nóng),強國需軍”,尤切時勢。沒后葬故里徐家匯。
維基
徐光啟(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8日),字子先,號玄扈,圣名保祿,南直隸松江府上??h人,明朝末年儒學、西學、天學、數(shù)學、水利、農(nóng)學、軍事學等領域學者,科學家、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于崇禎朝官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任上病逝于北京。
謚文定。
徐光啟是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國近代科學技術事業(yè)的先驅之一。
徐光啟支持實學,在西學東漸,引進西式火器和發(fā)展明軍炮兵抵御后金,引種和推廣番薯、良種水稻等高產(chǎn)抗逆作物等的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
徐光啟最著名的事跡之一是他與利瑪竇合作漢譯歐幾里得《幾何原本》前6卷,其中譯定的一些重要術語沿用至今。
此外,他親自或組織他人與來華天主教傳教士合作編譯了其他一系列漢文西書。
徐光啟是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其盡晚年心血的主要工作是編纂集中國古代農(nóng)學之大成的《農(nóng)政全書》和系統(tǒng)介紹西方古典天文學(主要是第谷體系)理論和方法的《崇禎歷書》name="崇禎歷書"等百科全書式巨著除了徐光啟及其門生、合作者編著的《農(nóng)政全書》(1639年刊行)、《崇禎歷書》(1634年完成)、《徐氏庖言》等以及編譯的《天學初函》、《泰西水法》、《坤輿格致》等,明代重大的科技文集還有:火器全書《火龍神器陣法》(1403年),朱橚等編的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方劑書《普濟方》(1406年),朱橚著《救荒本草》,李時珍著藥物全書《本草綱目》(1578年),朱載堉著《樂律全書》、《律學新說》(1584年)、《律歷融通》、《算學新說》,程大位著《算法統(tǒng)宗》(1592年),屠本畯著水產(chǎn)書《閩中海錯疏》(1596年),潘季馴著《河防一覽》,陳實功著《外科正宗》(1617年),茅元儀等編大型軍事類書《武備志》,宋應星著技術全書《天工開物》(1637年),徐霞客著《徐霞客游記》(1640年),吳有性著《瘟疫論》(1642年),方以智著《物理小識》(1643年),熊明遇著西學東漸筆記《格致草》,孫云球著光學儀器專著《鏡史》(已佚)等;而明初官修的《永樂大典》是中國最大的一部類書。。
徐光啟還著有軍事文集《徐氏庖言》和數(shù)量可觀的天主教傳道護教文章。
徐光啟病逝后,此前由李之藻輯大量徐光啟譯著等成叢書《天學初函》刊行。
在西學方面啟蒙于郭居靜、受教于主要合作者利瑪竇,徐光啟深感中國傳統(tǒng)學術于邏輯的嚴重欠缺和中國數(shù)學的停滯落后,因而高度重視演繹推理,以數(shù)學為著力點,倡導數(shù)學的研習、普及和應用;同時,他以理論指導實踐,長期身體力行地進行天文、水利、農(nóng)業(yè)等方面的科學實驗和測量以及天文望遠鏡、西式火炮等的制造,歸納總結實踐經(jīng)驗。
徐光啟生活在16世紀末、17世紀初,與培根、伽利略、笛卡兒等西歐學術名家同時代且并駕齊驅,在一些方面或有過之而無不及中華民國各界紀念徐光啟逝世300周年時,竺可楨于1933年發(fā)表《紀念明末先哲徐文定公》一文;又于1934年發(fā)表《近代科學先驅徐光啟》,文中比較了徐光啟和英國近代實驗科學的倡導者弗蘭西斯·培根這兩位同時代的高官學者,認為徐光啟在科學思想、科研實踐、科研組織、品行聲譽、政績效果等方面均勝于培根。。
在對待西學和西方文明的態(tài)度問題上,遠早于且不同于清末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馮桂芬“中體西用”等思想,徐光啟不僅試圖組織人才隊伍在道理和技藝各層面虛心學習和利用西方優(yōu)秀文明成果(“博求道藝之士,虛心揚榷,令彼三千年增修漸進之業(yè),我歲月間拱受其成”),還提出了逐步而全面地理解、融匯并超越(“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先須翻譯。
”)的發(fā)展路線。
徐光啟希望以“修身事天”的基督教信仰匡救時弊,挽回世道人心,“補儒易佛”,改良中華文化。
徐光啟是羅馬大公教會漢傳開教之初的教友領袖和護教士,是中國基督教史上影響力最大、官位最高的奉教士大夫,被稱為中國天主教「圣教三柱石」之首。
1933年,徐光啟被圣座宣告為“天主之仆”,啟動列真福品案;2010年前后,利瑪竇、徐光啟列真福品案分別重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11—1889 【介紹】: 清江蘇元和人,字蔚如,號子山,晚號艮庵。道光二十一年進士,歷刑部主事、漢陽知府、浙江寧紹臺道等官。晚年家居,筑怡園,為吳中名園,藏法書名畫極多。有《眉淥樓詞》、《過云樓書畫記》等。
維基
顧文彬(1811年—1889年),字蔚如,號子山,晚號艮盦,江蘇元和(今蘇州市)人,進士出身。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進士,授刑部主事。
顧文彬為官清廉,但因道光年間漢臣不得重用,一直沒有受到提拔。
咸豐年間,太平天國運動四起,兵禍延綿各省,清廷被迫起用漢臣平亂。
咸豐四年(1854年),顧文彬升為福建司郎中。
咸豐六年(1856年)湖北軍情告急,授顧文彬補湖北漢陽知府,一年后又擢武昌鹽法道,成為湖廣總督官秀峰的幕僚軍事,主管戰(zhàn)時經(jīng)濟等事。
1861年,太平軍攻陷蘇州,顧文彬舉家遷往上海。
當時上海形勢亦然危急。
清廷自顧不暇,困居在上海的官紳只能聯(lián)合自保。
顧文彬被公選為代表辦團練。
他聯(lián)合蘇州知府吳云、馮桂芬等地方官紳建立“中外會防局”,后又提議向李鴻章的淮軍請求增援。
他與吳云等籌措經(jīng)費20多萬兩,排遣船只到安慶迎接李鴻章的救援部隊。
在李鴻章和上海租界里的西方勢力聯(lián)手下,上海終于解圍。
湖廣總督官文(字秀峰)很欣賞顧文彬,誠邀他回到湖北共事,但遭顧文彬婉拒。
1864年夏天,顧文彬舉家從上海遷回蘇州鐵瓶巷。
此后數(shù)年一直忙于家族事務。
同治九年(1870年)江蘇巡撫丁日昌的極力推薦下,出任浙江寧紹臺道,治理浙東沿海腐敗橫行的現(xiàn)象。
3年后顧文彬再次辭官,之后徹底離開官場。

人物簡介

梁溪詩鈔
侯楨(1816-1861),清代詩人。字子勤,號二梅,無錫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舉人,三赴會試皆不第。與同邑張岳駿師事梅曾亮于京師。博通經(jīng)史,究心方輿、水利。為詩慷慨有奇氣,歌頌抵抗侵略的林則徐、陳化成,于清廷腐敗無能多有不滿;又常感喟窮愁,亦長于刻劃景物。有《古杼秋館詩文集》。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江蘇無錫人,字子勤。
道光二十六年舉人。
在京師授徒甚久,從梅曾亮問古文義法,又得馮桂芬指點經(jīng)學。
后還故鄉(xiāng)。
咸豐間避兵鄉(xiāng)間,暴病而卒。
有《古杼秋館遺稿》。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七六
葉昌熾,字頌魯,一字緣裻,號鞠裳,長洲人。光緒己丑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侍講。
人物簡介
1849-1931,原籍是浙江紹興,后來入籍江蘇長洲。
字蘭裳,又字鞠裳、鞠常,自署“歇后翁”,晚號“緣督廬主人”。
葉昌熾是清末著名藏書家和金石學家,是第一位確認出敦煌莫高窟藏經(jīng)洞寶藏價值的人。
葉昌熾早年就讀于馮桂芬開設的正誼書院,曾協(xié)助編修過《蘇州府志》。
1889年應試及第,授翰林院編修,入京任職于國史館、會典館等處。
1902-1906年擔任甘肅學政,在1906年由于清朝廢除科舉、因而也就廢除主管科舉的學政之官時被撤職。
葉昌熾學識淵博,著有《語石》、《緣督廬日記》、《藏書紀事詩》、《滂喜齋藏書記》等書。
有《奇觚庼詩集

人物簡介

維基
湯壽潛(1856年7月3日—1917年6月6日),字蟄先(一作蟄仙),人稱湯蟄老,浙江省山陰縣天樂鄉(xiāng)(今屬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人,祖籍福建閩縣(今屬福州市)。
湯壽潛是清末民初實業(yè)家和政治活動家,早年投身維新變法和立憲運動,晚年在保路運動中領導浙江鐵路公司成功反抗清政府出賣利權,并在后來的辛亥革命中一度領導浙江革命,擔任首任浙江都督,張謇稱其“夙以時務致稱,晚以鐵路見賢”。
光緒十四年,鄉(xiāng)試中舉,名列正榜第六,次年考取內閣中書,并結識畢生好友張謇。
光緒十六年(1890年)4月,湯壽潛發(fā)表《危言》。
在《危言》中湯壽潛主張遷都長安、設立議會、廢除八旗、興辦鐵路,社會回響強烈,多次再版,“時人以比唐甄、馮桂芬”,翁同龢還將這本書推薦給光緒帝。
同年,他離開山東張曜門下,北上參加科舉會試,落榜后到上海帶領一群考生研究經(jīng)世致用的學問。
光緒十八年(1892年)考中進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3年后期滿,初授山西鄉(xiāng)寧縣知縣,因請求方便回鄉(xiāng)照顧雙親改派到鄰省安徽青陽縣、。
赴任之前的3月18日,翁同龢召見湯壽潛,兩人促膝長談,翁同龢在日記中稱湯壽潛“必為好官”。
4月,康有為發(fā)動公車上書,維新派開始在全國開展。
湯壽潛做了3個月縣令就因為父母病重辭官回老家,接著到金華麗正書院(今金華第一中學)擔任山長,推動教育“講求實用之學”,門下許多學生后來都參加了辛亥革命。
同年,湯壽潛會同張謇加入康有為組織的強學會[注 1]。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百日維新中,湯壽潛當時在浙江巡撫廖壽豐府中充當幕僚,光緒帝于5月、7月兩次諭令廖壽豐傳召湯壽潛,湯壽潛都以母親病重為由請求暫緩,9月慈禧發(fā)動政變推翻變法,此事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