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拓跋云

相關(guān)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14—485 【介紹】: 北魏廣平曲安人,字麟駒。少孤貧,以孝稱。敏而好學,師事劉炳。炳稱駿能舉一反三。初仕北涼,為東宮侍講。太武帝太延五年入魏,為司徒崔浩所知,由著作佐郎累至秘書令。卒謚憲。
全后魏文·卷三十二
駿字驎駒,本廣平人。
世居涼州。
沮渠茂虔擢為東宮侍講。
太延中,涼州平,遷于京師。
文成即位,拜著作佐郎,遷著作郎。
任城王云郎中令。
延興末,假散騎常侍,賜爵安豐男,加伏波將軍。
承明中,拜秘書令。
太和九年卒,年七十二。
贈冠軍將軍、兗州刺史、曲安侯,謚曰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67—519 【介紹】: 北魏宗室,鮮卑族,字道鎮(zhèn)。
拓跋云子。
少好學,父卒,襲封任城王,加征北大將軍。
討柔然及撫安氐、羌,有功。
累遷為尚書令。
孝文帝謀遷都洛陽,澄贊成其事,并至代舊都援引古今,曉以大計,說服舊臣。
宣武帝時鎮(zhèn)壽春,累敗梁兵,除太子太保。
時高肇當朝,猜忌皇族,澄為肇所間,懼,乃常酣飲以示荒敗。
孝明帝初任尚書令,加侍中,遷司徒。
事有不便,必諫爭不已,內(nèi)外咸敬憚之。
卒謚文宣。
全后魏文·卷十七
澄,字道鏡,晃孫。
太和七年襲父任城王云爵,加征北大將軍、使持節(jié)、都督北討諸軍事,尋除征南大將軍、梁州刺史。
加侍中,轉(zhuǎn)征東大將軍、開府、徐州刺史。
徵為中書令,改授尚書令。
加撫軍大將軍、太子少保,兼尚書左仆射。
除吏部尚書,復(fù)兼右仆射。
坐公事免。
尋兼吏部尚書,除尚書右仆射。
宣武即位,出為安西將軍、雍州刺史,徵為鎮(zhèn)南大將軍、揚州刺史,加散騎常侍。
轉(zhuǎn)鎮(zhèn)北大將軍、定州刺史。
母憂服闋,除太子太保。
孝明即位,進尚書令,加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遷司空,加侍中,領(lǐng)尚書令,遷司徒。
神龜二年薨,贈太傅,領(lǐng)太尉,備九錫,謚曰文宣王。
(案:《魏書·張普惠傳,任城王澄為司空:表議書記,多出普。)
僧志念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35—608 【介紹】: 隋僧。冀州信都人,俗姓陳。初從道長法師學,后游歷諸講肆,備探經(jīng)論玄妙,務(wù)盡其幽微。時《迦延》本經(jīng)脫落四紙,由來已久,志念乃推測本經(jīng)上下文補成之,一如原著。著有《迦延雜心論疏》及《廣鈔》各九卷行世。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二 義解科(二)
俗緣陳氏。冀州信都人。其先穎川蓋蕃之裔也。后因仕宦徙焉。念既出家。即志訪道。昉受具。趨鄴都道長法師學智論。歷數(shù)載。卒與其座下所謂誕劄休繼等。齊名。俄詣道寵法師。究十地論。時高昌國慧嵩法師。專解小乘。世號毗曇孔子。其弟子有道猷智洪晃覺散魏。尤英俊。念欲依之而不果。會刺史任城王彥。帝之介弟。方鎮(zhèn)鄉(xiāng)里。為張法席。召與僧瓊法師對講。前開智度。后發(fā)雜心。時州都正法繼謂念。以為必名垂不朽。于是二十年中。頻弘二論。逮周氏廢教。遂同俗服。逃禍海隅。隋興。詔訪其所在。開皇四年。先使其法弟志湛。宣言于明彥法師。而彥公因與門人洪該等三百馀輩邀之。以闡心論。撰疏及鈔各九卷。蓋能正其謬誤。且補其遺脫云。得其傳者。如法懿懷正等。數(shù)百人。俄漢王諒鎮(zhèn)晉陽。別筑城置塔。構(gòu)開義寺迎居之。遣開府咨議參軍王頗宣教旨命。即弘演于大興國寺。仁壽二年。獻后崩。念偕王入朝。復(fù)揚唱焉。聽者千計。留百馀日。仍還住寶相寺開授。未幾。文帝晏駕。漢王即世。念歸鄉(xiāng)里。紹承舊業(yè)。寔沙門空明之力為多。大業(yè)初。住慧日。屢詔不赴。四年卒。春秋七十四。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一 義解篇七
釋志念。
俗緣陳氏。
冀州信都人。
其先穎川寔蕃之后胤也。
因官而居河朔焉。
念冰清表志岳峙澄神。
俊朗絕倫觀方在慮。
爰至受具問道鄴都。
有道長法師精通智論。
為學者之宗。
乃荷箱從聽經(jīng)于數(shù)載。
便與當席擅名。
所謂誕禮休繼等。
一期俊列連衡齊德。
意謂解非滿抱終于蓋棺。
乃游諸講肆。
備探?jīng)_奧務(wù)盡幽賾。
又詣道寵法師。
學十地論。
聽始知終聞同先覽。
于即道王河北。
流聞西秦有高昌國慧嵩法師。
統(tǒng)解小乘。
世號毗曇孔子。
學匡天下眾侶塵隨。
沙門道猷智洪晃覺散魏等。
并稱席中杞梓慧苑琳瑯。
念顧眄從之。
成名猷上。
皆博通玄極堪為物依。
乃旋踵本鄉(xiāng)將弘法澤。
時刺史任城王彥。
帝之介弟。
情附虛宗。
既屬念還為張法會。
與僧瓊法師。
對揚道化。
盛啟本情雙演二論。
前開智度后發(fā)雜心。
岠對勍鋒無非喪膽。
時州都沙門法繼者。
兩河俊士燕魏高僧。
居坐謂念曰。
觀弟幼年慧悟超邁若斯。
必大教由興。
名垂不朽也。
于即頻弘二論一十馀年。
學觀霞開。
談林霧結(jié)。
齊運移歷周毀釋經(jīng)。
遂乃逃迸海隅同塵素服。
重尋小論亟動天機。
疑慮廓銷佇聆明運。
值隋國創(chuàng)興佛日還復(fù)。
敕訪之始即預(yù)出家。
而包蘊迦延未遑敷述。
至開皇四年。
謂弟沙門志湛曰。
吾窮冠小乘。
自揣與羅漢齊鑣也。
但時未至故且斂翮耳。
湛夙餐法味。
欣其告及。
以事達明彥法師。
彥成實元緒素重念名。
與門人洪該等三百馀人。
躬事邀延闡開心論。
遂騁垂天之翼。
弘蓋世之功。
俯仰應(yīng)機披圖廣論。
名味之聚緣重之識。
卷舒夐古之下。
立廢終窮之前。
大義千有馀條并為軌導(dǎo)。
至如迦延本經(jīng)傳謬來久。
業(yè)揵度中脫落四紙。
諸師講解曾無異尋。
念推測上下懸續(xù)其文。
理會詞聯(lián)皆符前作。
初未之悟也。
后江左傳本。
取勘遺蹤。
校念所作片無增減。
時為不測之人焉。
撰迦延雜心論疏及廣鈔各九卷。
盛行于世。
受學者數(shù)百人。
如汲郡洪該。
趙郡法懿。
漳濱懷正。
襄國道深。
魏郡慧休。
河間圓粲。
俊儀善住。
汝南慧凝。
高城道照。
洛壽明儒。
海岱圓常。
上谷慧藏。
并蘭菊齊芳踵武傳業(yè)。
關(guān)河濟洽二十馀年。
隋漢王諒作鎮(zhèn)晉陽。
班條衛(wèi)冀搜選名德預(yù)有弘宣。
念與門學四百馀人。
奉禮西并將承王供。
諒乃于宮城之內(nèi)更筑子城。
安置靈塔別造精舍。
名為內(nèi)城寺。
引念居之。
開義寺是也。
勞問殷至特加尤禮。
又令上開府咨議參軍王頗宣教。
寡人備是帝子民父。
蒞政此蕃。
召請法師等遠來降趾。
道不虛運必藉人弘。
正欲闡揚佛教使慧日清朗兆庶蒙賴法之力也。
宜銓舉業(yè)長者。
可于大興國寺宣揚正法。
當即大眾還推念焉。
既預(yù)經(jīng)綸即弘敷訓(xùn)。
先舉大論末演小乘。
辯注若飛流。
聲暢如天鼓。
三乘并騖四部填堙。
其知名者。
則慧達法景法楞十力圓經(jīng)法達智起僧鸞僧藏靜觀寶超神素道杰等五百馀人。
并九土揚名五乘馳德。
精窮內(nèi)外御化一方。
銷鄙吝于筵中。
斷封疑于理際。
仁壽二年獻后背世。
有詔追王入輔。
王乃集僧曰。
今須法師一人神解高第者可共寡人入朝。
擬抗論京華傳風道俗。
眾皆相顧未之有對。
王曰。
如今所觀念法師堪臨此選。
遂與同行。
既達京師。
禪林創(chuàng)講。
王自為檀越經(jīng)營法祀。
念登座震吼四答冰消。
清論徐轉(zhuǎn)群疑潛遣。
由是門人慕義千計盈堂。
遂使義窟經(jīng)笥九衢同軌。
百有馀日盛啟未聞。
王又與念同還并部。
晉陽學眾佇想來儀。
王又出教令。
于寶基寺開授。
方面千里法座輟音。
執(zhí)卷承旨相趨階位。
會隋高晏駕。
中外相疑。
漢王列境舉兵鯨鯢海陸。
念乘釁還里。
與沙門明空等講宣二論。
紹業(yè)滄溟望風總集。
大業(yè)之始載蕩妖氛。
招引義學充諸慧日。
屢詔往徵。
頻辭不赴。
以大業(yè)四年卒于滄土。
時年七十有四。
渤海太守金紫光祿大夫歷陽公宋元亮。
及諸緇素。
若喪厥親。
為之建塔。
益州福成寺道基法師。
慧解通徵祖習有所。
乃為之行狀。
援引今古。
文質(zhì)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