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選項

位置
更多分類

作者
朝代

韻部
詩文庫陸肱(共 5 首) 五律 1辭賦 4 作品不分行

辭賦
鑒天道之惡盈。將守之以持滿。
窮易象之明義。排溢美于虛誕。
鑒其體而如卑。明其訓而非緩。
惟德之柄。惟行之管。
是以賢人君子。雖百代而同光。
圣帝明王。歷萬古而相纂。
然則謙之為義。與讓同標。
茍不由于斯理。必災禍而自招。
是以道映三皇。明揚側陋。
智周萬物。詢于芻蕘。
且圣賢而自貶。何凡庶而可驕。
豈不思行高則憂毀于眾。木秀則懼摧于飆。
矧夫陽光正中。映土圭而將轉。
陰靈才滿。隨蓂莢以旋消。
是故君子睹之。以為立身之本。
名彌彰而彌懼。功彌高而彌損。
不耀彼而自上。不明我而自混。
徒觀其退藏好閉。養(yǎng)智于恬。
幽而坦坦。卑以謙謙。
一辭而行。將恥于躁。
三揖而進。何有于嫌。
況乎海以卑廣居深。山以鎮(zhèn)靜可久。
楚莊懼功茂而終吉。晉文恥戰(zhàn)克以無咎。
嗟凡今誇彼而競進。何不睹斯而自守。
徒欲毀信廢忠。謀訐自丑。
想進德之明義。豈見充于虛受。
曷如君子稱物平施。不生頗僻。
多者用謙為裒。少者用謙為益。
不求翰音以待問。必復厚德以珍席。
儻不伐之可嘉。庶無媒以托跡。

萬里兮蜀郡隋都。
二橋兮地角天隅。
相去而如乖夷貊。
曾游而只在寰區(qū)。
倚檻多懷。
結長悲而莫極。
憑川試望。
思遠道以何殊。
昔者滄海朝宗。
岷山發(fā)跡。
斯觀理水之要。
若啟鑿穴之役。
逮夫東土為揚。
西邦曰益。
架長虹于兩地。
客思迢迢。
浩積水于千秋。
江流脈脈。
宇宙綿綿。
今來邈然。
結構應似。
途程甚偏。
將暫游于楚岸。
欲徑度于巴川。
目斷波中。
過巫峰之十二。
心馳路半。
到荊門而五千。
徒觀夫偃蹇東流。
崢嶸二邑。
揭華表以相效。
刻仙禽而對立。
俄驚回復。
潮生而夕月初明。
孰敢爭先。
帆去而秋灘正急。
眇天末之殊方。
有人間兮異鄉(xiāng)。
顧盼而層陰動色。
徘徊而浮柱生光。
飾丹雘以雖同。
彼臨淮海。
度軒車而既異。
此對銅梁。
古來幾許行人。
曾游此路。
跨綠岸以長存。
俯清流而下注。
寧為駐足之所。
莫問傷心之故。
復有逆旅傷情。
臨邛遠行。
壯宏制以靈矗。
壓洪流而砥平。
家本江都。
羨波濤而自返。
身留蜀地。
偶萍梗以堪驚。
衍迤歸遙。
飄流恨結。
之子去兮揚桂棹。
長卿還兮建龍節(jié)。
既風月以相間。
固音塵之兩絕。
斯橋也。
可以濟巨川之往來。
不可以攜手而相別。

往事多違。今年覺非。
嗟忽度于時景。懼將萌于禍機。
新年當艾服之初。方能知過。
往歲比靈蓍之數(shù)。未省防微。
試問何人。云蘧伯玉。
以道為喻。因言自勖。
追向者以何及。悟平生之不足。
處身而每在廉謹。立志而常齊寵辱。
故乃追往日。想當年。
似有失禮。疑乎不賢。
懼愧于三千之內(nèi)。仍思于五十之前。
雖云時不再來。悔無及也。
所謂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想其悒悒自傷。兢兢若厲。
悲急景以隙過。嘆芳時而川逝。
將以防彼終身。警夫后世。
馳心于見善之末。托意于思賢之際。
星霜不駐。俄符大衍之籌。
容貌初移。忽及始衰之歲。
況復日月逾邁。春秋載新。
懼有乖于君子??謺r同于小人。
前違而欲改安得。后患而將遷有因。
百行維修。宛見日新其德。
三緘乍啟??擅餮猿鲇谏怼?div id="iiqj6ix" class='inline' id='poem_sentence_23_1371820_comment'>
自是一悔幽微。全忘矯假。
方同知過之士。亡(一作何)異惡強之者。
朝來暮往。故無得而踰焉。
亂世危邦。則可卷而懷也。
窮其過兮。嗟嗟莫追。
考其數(shù)兮。七七惟奇。
豈因利而有改。雖委骨而無移。
異買臣官達之期。未然而覺。
契孔氏命窮之日。既至而知。
由是三省為人。勞謙自責。
駟馬將追而莫遂。中心欲悔而何益。
永示千載。非惟半百。
故予當弱冠之年。已知非于曩昔。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以乾為天。
以坤為地。
于乾則資始偫品。
在坤乃資生萬類。
乾為奇矣。
以三而契彼天經(jīng)。
坤蓋偶焉。
以六而昭乎地位。
吾嘗仰以觀其氣。
俯以察其區(qū)。
豈非乾者陽也。
坤者陰乎。
于陽乃天之德。
于陰乃地之符。
亦猶陽與剛偶。
陰與柔俱。
于剛乃天之義。
于柔乃地之樞。
況乃取諸物以非真。
取諸身而非據(jù)。
是則取諸上而彖象咸立。
取諸下而吉兇斯著。
元亨之道。
配柔克以同歸。
光大之名。
與沈潛而俱去。
于乾則易知可察。
至健斯全。
其運也直。
其息也專。
為君而長。
為首而先。
為馬以居要。
為男而體元。
大矣哉確然示易。
若天之父萬物焉。
于坤則簡能可立。
至順為理。
其辟也震。
其翕也止。
為臣于主。
為腹于已。
為牛以當用。
為女而資始。
至矣哉隤然示簡。
若地之母萬物矣。
故能酌此生植。
通諸鬼神。
究其情于大壯。
播其義于家人。
否以知屈。
泰以知伸。
授以復而其心見。
考之咸而其感陳。
亦何異分彼混茫。
清為天而濁為地。
定其律呂。
宮曰君而商曰臣。
既生而太極為初。
并用而三才斯取。
彼策也三百六十。
此數(shù)也五十有五。
所以準此知道。
采之立言。
列之而其象顯。
演之而其卦繁。
蓋動靜之二體。
總牢籠之眾門。
斯可謂明覆載之德。
識化育之根。
故曰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蓋取諸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