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4詞典 2分類詞匯 12
《國語辭典》:清音  拼音:qīng yīn
1.悠揚嘹亮的聲音?!段倪x。左思。招隱詩二首之一》:「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固?。張文姬 沙上鷺詩:「沙頭一水禽,鼓翼揚清音?!?br />2.婚喪中所用的吹奏樂。
3.不著戲服,不作表情且無伴奏的戲曲演唱。如昆曲有清音班。
4.流行于四川省的曲藝。用琵琶、二胡等伴奏。
5.聲韻學上指發(fā)音時聲帶不振動的音。如國語注音符號里的ㄅ、ㄆ、ㄈ、ㄉ、ㄊ等。
《國語辭典》:文場(文場)  拼音:wén cháng
1.文士會集的處所。《晉書。卷三四。杜預(yù)傳。贊曰》:「元凱文場,稱為武庫?!固?。蕭穎士 贈韋司業(yè)書:「今朝野之際,文場至廣,掞藻飛聲,森然林植?!?br />2.科舉考試的場所。唐。王起〈和周侍郎見寄〉詩:「貢院離來二十霜,誰知更忝主文場?!?br />3.總稱戲曲樂隊所用的管弦樂器。文場除為唱腔伴奏外,并演奏器樂曲牌、過門等過場音樂。一說稱舊時演奏弦樂的樂師。
《國語辭典》:二弦  拼音:èr xián
胡琴的別名。參見「胡琴」條。
《國語辭典》:二弦(二絃)  拼音:èr xián
1.月亮的上弦與下弦?!端鍟?。卷二○。天文志中》:「二弦之日,日照其側(cè),人觀其傍,故半明半魄也?!?br />2.比老弦細,比子弦粗的絲弦。
《國語辭典》:二胡  拼音:èr hú
樂器名,擦弦樂器。張二弦,常以五度定弦,木制琴桿,琴筒多呈六角或八角形,蒙以蟒皮,皮上置琴馬。用竹制弓桿,張以馬尾,穿于兩弦之間演奏,屬胡琴類樂器之中音樂器。早期因流行于江南一帶,也稱為「南胡」。經(jīng)常用于獨奏或合奏,屬于國樂樂團當中最主要的擦弦樂器。
《漢語大詞典》:西定
傣族的一種樂器,類似二胡。傣族青年男女常用以傳達感情。
《國語辭典》:老弦  拼音:lǎo xián
京胡、二胡等樂器上所用的粗弦。也作「老弦」、「里弦」。
《國語辭典》:高胡  拼音:gāo hú
樂器名,擦弦樂器。高音二胡的簡稱。于西元一九二○年代由司徒夢巖及其學生呂文成創(chuàng)制,取代了二弦的位置,成為廣東音樂和粵劇的主要伴奏樂器,外形像南胡,琴筒較細。聲音清脆嘹亮,定音比南胡高出四度或五度,也稱為「粵胡」?;浐难葑?,琴筒夾于兩膝之間,音色較為柔美。現(xiàn)代民族器樂合奏中,皆以高胡名之,多用于獨奏與合奏。
《國語辭典》:南胡  拼音:nán hú
樂器名。一種胡琴,屬拉弦樂器。木制琴筒,琴桿較長,蒙以蛇皮或蟒皮,聲音柔和圓潤,因流行于江南一帶,南方人稱為「南胡」。
《國語辭典》:二胡  拼音:èr hú
樂器名,擦弦樂器。張二弦,常以五度定弦,木制琴桿,琴筒多呈六角或八角形,蒙以蟒皮,皮上置琴馬。用竹制弓桿,張以馬尾,穿于兩弦之間演奏,屬胡琴類樂器之中音樂器。早期因流行于江南一帶,也稱為「南胡」。經(jīng)常用于獨奏或合奏,屬于國樂樂團當中最主要的擦弦樂器。
《國語辭典》:四胡  拼音:sì hú
樂器名,擦弦樂器。與二胡略同而有四弦,一、三弦為一組同音,二、四弦為一組同音。有大小兩種,大四胡多用于說唱伴奏,小四胡用于獨奏或與民間樂器合奏。曾稱為「提琴」,蒙古語稱為「侯勒」、「胡兀爾」,是胡琴中的一種,因有四根琴弦而得名。
《漢語大詞典》:八音會(八音會)
北方農(nóng)村的一種業(yè)余音樂組織。其樂器有鑼、鼓、鈸、笙、笛、嗩吶、二胡等。 趙樹理 《新食堂里憶故人》:“他們都愛好民間音樂,八音會的樂器長期存在他們家里?!?span id="llx1qvf" class="book">《中國農(nóng)村的社會主義高潮·勤儉辦社建設(shè)山區(qū)》:“社里還設(shè)置了圖書館……并且有八音會、讀報組等學習和文化娛樂組織。”
《國語辭典》:漢宮秋月(漢宮秋月)  拼音:hàn gōng qiū yuè
樂曲名。分別有用古琴、箏、琵琶與二胡四種樂器獨奏的樂曲,各樂器的旋律略有不同。表現(xiàn)中國古代深宮之中的嬪妃宮女們,在凄涼寂靜的秋夜里回憶往事,哀嘆命運。全曲以哀怨、郁悶和傷感的情緒為主。
《國語辭典》:京二胡  拼音:jīng èr hú
樂器名,擦弦樂器。指京劇使用的二胡。琴筒、琴桿木制,琴筒呈六或八角形。兩軸,張絲弦兩根,琴身全長約六十五公分。京二胡和二胡的區(qū)別在于:琴筒比較小,琴筒后方?jīng)]有音窗,音色、演奏技術(shù)和手法比較接近京胡。音色圓潤渾厚,多用于京劇伴奏等。早期常用蠶絲弦,西元一九六○年代以后逐漸改用鋼弦。
《國語辭典》:京胡  拼音:jīng hú
樂器名,擦弦樂器,張二弦。竹制琴筒,音色高亢,主要用于京劇伴奏,故得名。早期有「胡琴」、「二鼓子」之稱。京胡從徽戲中的徽胡發(fā)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