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38詞典 1分類詞匯 37
《漢語大詞典》:核訛詐
指憑藉核武器的優(yōu)勢威脅恫嚇(別國)
《國語辭典》:和戎  拼音:hé róng
與戎?jǐn)逞院汀L?。杜甫〈投?zèng)哥舒開府〉詩:「廉頗仍走敵,魏韓已和戎?!?/div>
《漢語大詞典》:外臣
(1).古諸侯國的士大夫?qū)e國君主的自稱。禮記·雜記上:“﹝士﹞訃於他國之君,曰君之外臣某死?!?span id="qc5mgpf" class="book">《儀禮·士相見禮》:“凡自稱於君……他國之人,則曰外臣?!?span id="swpydoo" class="book">《左傳·成公三年》:“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 首 ( 荀首 ), 首 其請於寡君,而以戮於宗,亦死且不朽?!?br />(2).猶藩臣。史記·匈奴列傳:“ 匈奴 新破,困,宜可使為外臣,朝請於邊?!?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史記·西南夷列傳》:“ 南越王 黃屋左纛,地東西萬餘里,名為外臣,實(shí)一州主也?!?宋 陸游 《南唐書·元宗紀(jì)》:“三月,遣司空 孫晟 及禮部尚書 王崇質(zhì) 使 周 ,削去帝號,奉表請為外臣,猶不許?!?清 唐甄 潛書·用賢:“ 犬戎 雖強(qiáng)虣,亦終為 周 之外臣。”
(3).方外之臣。指隱居不仕者。南齊書·明僧紹傳:“ 太祖 謂 慶符 曰:‘卿兄高尚其事,亦 堯 之外臣。朕雖不相接,有時(shí)通夢。’” 唐 任華 《寄李白》詩:“高歌大笑出關(guān)去,且向東山為外臣?!?金 元好問 《長壽新居》詩:“詩酒娛中歲,山林有外臣。” 明 李贄 藏書·世紀(jì)列傳總目后論:“外臣者隱處之臣也。天下亂則賢人隱,故以外臣終焉?!?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一:“ 蘇州 徐文靖 公, 明 季殉難。二子 昭文 、 貫時(shí) ,俱守父志,不仕。 尤西堂 為 貫時(shí) 作傳,其言‘少時(shí)美好,自稱三十六帝外臣’?!?br />(4).指朝臣。與大內(nèi)的宦官稱內(nèi)臣相對。 清 侯方域 《宦官論》:“今也,外臣不敢與聞內(nèi)事,而中貴苛刻暴橫民間?!?span id="n0x5xbd" class="book">《紅樓夢》第十八回:“此係正殿,外臣未敢擅擬?!眳⒁姟?內(nèi)臣 ”。
《國語辭典》:內(nèi)臣(內(nèi)臣)  拼音:nèi chén
1.國內(nèi)之臣,亦指屬下諸侯。《左傳。莊公二十三年》晉。杜預(yù)。注:「天子內(nèi)臣,不得外交諸侯,故不言使?!埂妒酚?。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唐蒙使略通夜郎,而邛笮之君請為內(nèi)臣受吏?!?br />2.宮禁親近之臣。唐。韓愈順宗實(shí)錄一〉:「二十馀日,中外不通,兩宮安否?朝臣咸憂懼,莫知所為,雖翰林內(nèi)臣,亦無知者?!?br />3.宦官、太監(jiān)?!队魇烂餮?。卷三二。游酆都胡母迪吟詩》:「復(fù)至南垣一小門,題曰:『不忠內(nèi)臣之獄?!弧?/div>
《國語辭典》:寓公  拼音:yù gōng
1.亡國后寄居他國的諸侯貴族。《禮記。郊特牲》:「諸侯不臣寓公,故古者寓公不繼世?!?br />2.寄寓國外的有錢人。如:「他把家產(chǎn)變賣后,移民國外去當(dāng)寓公。」
《國語辭典》:并吞  拼音:bìng tūn
侵占別國領(lǐng)土或他人的財(cái)物、土地。《文選。郭璞。江賦》:「總括漢泗,兼包淮湘,并吞沅澧,汲引沮漳。」《文選。揚(yáng)雄。劇秦美新》:「至政破縱擅衡,并吞六國,遂稱乎始皇?!挂沧鳌覆⑼獭?。
《國語辭典》:并吞(併吞)  拼音:bìng tūn
侵占他人財(cái)物土地或他國的領(lǐng)土?!段宕菲皆?。周史。卷下》:「自取唐州破湖南后,志氣愈驕,有并吞天下之心?!埂度龂萘x》第一一一回:「昔日武祖縱橫四海,文帝、明帝有包括宇宙之志,并吞八荒之心?!挂沧鳌覆⑼獭埂?/div>
《國語辭典》:兼人  拼音:jiān rén
一人任二人的事,勝過他人?!墩撜Z。先進(jìn)》:「求也退,故進(jìn)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漢書。卷三四。韓信傳》:「受辱于跨下,無兼人之勇,不足畏也?!?/div>
《國語辭典》:問鼎(問鼎)  拼音:wèn dǐng
春秋時(shí),楚莊王征伐陸渾的戎人,并于周室疆域上檢閱軍隊(duì)。周定王派遣王孫滿慰勞,楚莊王便探問九鼎之大小輕重。語出《左傳。宣公三年》:「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周雖德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弧挂蚓哦橄纳讨苋膫鲊鴮毱鳎f王問鼎有圖謀君位之意。后用以指覬覦王位,謀取政權(quán);或指謀取最高榮譽(yù)、地位。《晉書。卷九八。列傳。王敦》:「遂欲專制朝廷,有問鼎之心。帝畏而惡之?!?/div>
《國語辭典》:他國(他國)  拼音:tā guó
別國、其他的國家。如:「由于他國的大力救助,使飽受饑荒的非洲國家度過了危機(jī)?!?/div>
《漢語大詞典》:伐國(伐國)
征伐別國。左傳·昭公四年:“召諸侯而來,伐國而克城?!?南朝 梁 何遜 《七召·聲色》:“伐國不問仁人,此言何從而至?” 明 劉基 《莒人伐我東鄙》:“伐國而圍人之邑與救患而入人邑者,皆王法之所不容也。”
分類:征伐別國
《國語辭典》:寡君  拼音:guǎ jūn
寡德的君主。古代臣民對他國自稱本國君主的謙詞?!蹲髠鳌;腹四辍罚骸腹丫肪?,不敢寧居,來脩舊好?!?/div>
《國語辭典》:質(zhì)子(質(zhì)子)  拼音:zhí zǐ
原子核中的一種基本粒子。帶正電,質(zhì)量約為電子的一千八百四十倍。任何化學(xué)元素的原子序數(shù)即為原子核中的質(zhì)子數(shù)。
《國語辭典》:賓貢(賓貢)  拼音:bīn gòng
1.古代鄉(xiāng)舉,地方官員設(shè)宴款待應(yīng)舉的學(xué)子,稱為「賓貢」。《隋書。卷七三。循吏列傳。梁彥光》:「及大成,當(dāng)舉行賓貢之禮,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財(cái)物資之?!?br />2.稱他國的貢士?!端问?。卷四八七。外國列傳三。高麗》:「先是,三年,上親試諸道貢舉人,詔賜高麗賓貢進(jìn)士王彬、崔罕等及第,既授以官,遣還本國?!?br />3.臣服。唐。韓愈〈后廿九日復(fù)上書〉:「九夷八蠻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賓貢?!埂睹魇贰>硪欢?。擴(kuò)廓帖木兒列傳》:「陛下乘時(shí)應(yīng)運(yùn),削平群雄,薄海內(nèi)外,莫不賓貢?!?/div>
《漢語大詞典》:寄公
古指失國后寄居別國的諸侯。后亦泛稱失位而流亡者。儀禮·喪服:“寄公者,何也?失地之君也?!?span id="citikzk" class="book">《禮記·喪大記》:“君拜寄公國賓于位?!?span id="hkk5kda" class="book">《晉書·禮志中》:“曩者 王司徒 失守播越,自稱寄公?!?/div>
《漢語大詞典》:三術(shù)(三術(shù))
(1).三條途徑;三種方法或策略。(1)指兼并別國之三術(shù)。荀子·議兵:“凡兼人者有三術(shù):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2)謂滅國三術(shù)。《穀梁傳·宣公十五年》:“滅國有三術(shù):中國謹(jǐn)日,卑國月,夷狄不日?!?范寧 注:“卑國謂附庸之屬。 襄 六年傳曰:中國日,卑國月,夷狄時(shí),此謂三術(shù)?!?3)指人主治國三術(shù)。管子·任法:“故主有三術(shù)。夫愛人不私賞也,惡人不私罰也,置儀設(shè)法以度量斷者,上主也。愛人而私賞之,惡人而私罰之,倍大臣,離左右,專以其心斷者,中主也。臣有所愛而為私賞之,有所惡而為私罰之,倍其公法,損其正心,專聽其大臣者,危主也?!?4)指帝道、王道、霸道。文選·班固〈答賓戲〉:“ 商鞅 挾三術(shù)以鉆 孝公 , 李斯 奮時(shí)務(wù)而要 始皇 ?!?李周翰 注:“三術(shù),謂帝道、王道、霸道?!币徽f,指王道、霸道、富國強(qiáng)兵之道。《漢書·敘傳上》:“ 商鞅 挾三術(shù)以鉆 孝公 ?!?顏師古 注:“ 應(yīng)劭 曰:‘王、霸、富國強(qiáng)兵為三術(shù)也?!?,一也;霸,二也;富國強(qiáng)兵,三也?!?5)謂行仁義之三道。列子·說符:“昔有昆弟三人,游 齊 魯 之間,同師而學(xué),進(jìn)仁義之道而歸。其父曰:‘仁義之道若何?’伯曰:‘仁義使我愛身而后名?!僭唬骸柿x使我殺身以成名?!逶唬骸柿x使我身名并全。’彼三術(shù)相反,而同出於儒。”(6)進(jìn)忠言之三術(shù)。 漢 荀悅 申鑒·雜言上:“進(jìn)忠言有三術(shù):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謂之防,發(fā)而止之謂之救,行而責(zé)之謂之戒?!?br />(2).三種特長。梁書·王瞻傳:“ 高祖 每稱 瞻 有三術(shù):射、棊、酒也?!?/div>
《國語辭典》:侵略  拼音:qīn lüè
1.侵犯掠奪?!赌鲜?。卷五一。梁宗室傳上。吳平侯景傳》:「齊安、竟陵郡接魏界,多盜賊,景移書告示,魏即焚塢戌保境,不復(fù)侵略?!?br />2.一國侵犯破壞另一國的主權(quán)、領(lǐng)土完整及政治獨(dú)立,或任何不符合聯(lián)合國憲章的行為。侵略的主要形式有武裝入侵、政治干涉、經(jīng)濟(jì)迫害、文化滲透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