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03詞典 1分類詞匯 102
《國語辭典》:江湖  拼音:jiāng hú
1.江河湖泊,三江五湖?!妒酚洝>硪欢?。貨殖傳》:「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埂度龂萘x》第八五回:「丕曰:『朕已遣三路大兵伐吳,安有不勝之理?』尚書劉曄曰:『……更有江湖之阻,不可卒制?!弧?br />2.四方之地。漢。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江湖未靜,不可讓位?!?br />3.隱士所居之處?!赌鲜?。卷七五。隱逸傳。序》:「或遁跡江湖之上,或藏名巖石之下?!顾巍?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29783' target='_blank'>范仲淹 岳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div>
《國語辭典》:江湖  拼音:jiāng hu
在外閱歷甚多,練達(dá)世故的人。如:「老江湖」。
《國語辭典》:走江湖  拼音:zǒu jiāng hú
隱居江湖之間。南朝宋。謝靈運(yùn)〈會吟行〉:「范蠡走江湖,梅福入城市?!?/div>
《國語辭典》:走江湖  拼音:zǒu jiāng hu
舊指在各地奔走以獻(xiàn)演技藝混飯吃的人?!度辶滞馐贰返谌兀骸妇褪侵芟喙贿€,我們走江湖的人,那里不破掉了幾兩銀子!」《老殘游記二編》第一回:「我們走江湖的人,比不得你們做官的,我們那兒都可以混?!?/div>
《國語辭典》:越調(diào)(越調(diào))  拼音:yuè diào
1.詞曲宮調(diào),為七宮十二調(diào)之一。
2.流行于河南和湖北西北部、河北南部的劇種。唱腔由上下句組成,以四弦為主奏樂器,另有月琴、三弦、嗩吶等,音樂風(fēng)格質(zhì)樸優(yōu)美,鄉(xiāng)土氣息濃厚。
《國語辭典》:京?。ň﹦。 ?span id="ubughmc" class='label'>拼音:jīng jù
流行于北平的劇種。參見「國劇」條。
《漢語大詞典》:小戲(小戲)
(1).小游戲。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xù)集·貶誤:“小戲中於弈局一枰各布五子,角遲速,名蹙融?!?br />(2).稍微戲弄。
(3).小戲班子。紅樓夢第十四回:“這日伴宿之夕,里面兩班小戲并耍百戲的與親朋堂客伴宿?!?br />(4).某些專演小型戲曲的劇種。如花鼓戲、花燈戲等。有時也指大戲系統(tǒng)演出角色較少、情節(jié)比較簡單的戲。《花城》1981年第3期:“為著豐富一點(diǎn)素材,將心中蘊(yùn)蓄已久的一些東西寫成一出小戲,以備團(tuán)里排演?!?br />(5).指折子戲。
《國語辭典》:亂彈(亂彈)  拼音:luàn tán
1.清代中葉對當(dāng)時興起的各種地方戲曲的泛稱,寓有貶意。以多種樂器合奏,紛雜囂亂。劇詞和音樂通俗易解,受眾多人民的喜愛。清。李斗《揚(yáng)州畫舫錄。卷五。新城北錄下》:「兩淮鹽務(wù)例蓄花、雅兩部以備大戲。雅部即昆山腔;花部即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簧調(diào),統(tǒng)謂之亂彈?!挂卜Q為「花部」。
2.梆子腔系統(tǒng)的戲曲。明至清初,陜西地方戲梆子腔(秦腔)因用彈拔樂器伴奏,而被稱為「亂彈」。清。劉獻(xiàn)廷《廣陽雜記》卷三:「秦優(yōu)新聲,有名亂彈者,其聲甚散而哀?!?br />3.臺灣北管戲職業(yè)戲班的俗稱。參見「北管戲」條。
《國語辭典》:南?。蟿。 ?span id="zzwwzc1" class='label'>拼音:nán jù
一種流行于湖北恩施、湖南西北與四川東南地區(qū)的劇種。原名南戲,起源于荊河漢劇,有舞臺演出與圍鼓班子(坐唱)兩種形式。屬皮黃系統(tǒng),唱法與漢劇相似。但小生不用尖嗓,花臉不用邊音。唱腔依行當(dāng)分生、旦、凈、末、丑等類。以南路(二黃)、北路(西皮)、上路(川梆子)為主。常演劇目有搬金牌、琵琶記、白兔記等。
《國語辭典》:昆腔(崑腔)  拼音:kūn qiāng
流行于江浙一帶的劇種。始于元代,最初是江蘇昆山一帶民間所流行的清唱腔調(diào),故稱為「昆山腔」。明嘉靖年間,魏良輔以昆山腔為基礎(chǔ),綜合我國各地方腔調(diào),揉合南北曲,以笛、管、笙、琵琶、鑼鼓等為樂器,旋律婉轉(zhuǎn)細(xì)致,擅長抒情,有「水磨調(diào)」之稱,為集南北曲大成的時曲,是明代到清中葉以前我國主要的戲曲腔調(diào)。由于所唱的是曲牌,故稱為「昆曲」;因以江南蘇州昆山一帶的語言演出,故也稱為「昆劇」。
《漢語大詞典》:調(diào)腔(調(diào)腔)
戲曲劇種。也叫掉腔?,F(xiàn)在叫“新昌高腔”。 明 末 清 初流行于 浙江 紹興 一帶,新 中國 成立前絕跡于舞臺,新 中國 成立后得到了新生。傳統(tǒng)劇目有《蔡伯喈》《三關(guān)斬卞》等。
《國語辭典》:秦腔  拼音:qín qiāng
1.一種流行于西北各省區(qū)的板腔體劇種。在同州梆子的基礎(chǔ)上,經(jīng)過近百年的發(fā)展而成為秦腔。也稱為「陜西梆子」。
2.北方梆子的統(tǒng)稱。
《國語辭典》:京腔  拼音:jīng qiāng
1.舊稱北平話為「京腔」。
2.流行于北平的劇種。明末清初時,江西弋陽腔傳至北京,受其語言影響,另成的一個支派。極盛于康熙、乾隆年間,曾取代昆曲的地位,并與昆曲合演。乾隆末年逐漸衰落。
《漢語大詞典》:藏戲(藏戲)
藏 族戲曲劇種。流行于 西藏自治區(qū) 和 青海 、 甘肅 、 云南 、 四川 的部分地區(qū)。演出分“頓(開場式)”、“雄(正戲)”、“扎西(結(jié)尾的集體歌舞)”三部分。用鼓和鈸伴奏,唱時有幫腔。人物大多戴面具。
《國語辭典》:川?。ù▌。 ?span id="x1scsjo" class='label'>拼音:chuān jù
流行于四川、云南、貴州等地的劇種。川戲包含有漢調(diào)、陜調(diào)和川省特有的高腔。多以四川方言念唱,表演細(xì)膩、技術(shù)要求嚴(yán)格,戲曲語言生活氣息較濃厚,具有幽默、風(fēng)趣等特色。
《漢語大詞典》:沙戲(沙戲)
壯族戲曲劇種。流行于 云南省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的 廣南 縣一帶。相傳 清 咸豐 、 同治 年間由當(dāng)?shù)厣礁柩葑兌?。也?廣南 壯劇。
《漢語大詞典》:蘇?。ㄌK?。?/div>
江蘇 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 蘇州 一帶。由曲藝“蘇州灘簧”發(fā)展而成,常用曲調(diào)有費(fèi)家調(diào)、弦索調(diào)、太平調(diào)等,用胡琴、笛、琵琶(或弦子)、笙等伴奏。
《漢語大詞典》:堂戲(堂戲)
戲曲劇種。流行于 湖北 巴東 、 五峰 等地,多為群眾業(yè)余演出。演皮黃戲劇目,也演部分民間小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