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85詞典 2分類詞匯 83
《國語辭典》:喉舌  拼音:hóu shé
1.咽喉與口舌。
2.比喻掌握機要,負責傳達國君命令的重要官員?!对娊?jīng)。大雅。烝民》:「出納王命,王之喉舌?!?jié)h。揚雄〈尚書箴〉:「出入王命,王之喉舌?!?br />3.比喻口才、言辭。唐。劉知幾《史通。卷一八。雜說下》:「昔魏史稱朱異有口才、摯虞有筆才,故知喉舌翰墨,其辭本異?!?br />4.比喻代言人。如:「民意代表是人民的喉舌?!?br />5.比喻要害之處或交通要道?!赌淆R書。卷四八。劉繪傳》:「南康是三州喉舌,應須治干?!?/div>
《國語辭典》:唇舌(脣舌)  拼音:chún shé
1.比喻口才?!稘h書。卷九二。游俠傳。樓護傳》:「谷子云筆札,樓君卿唇舌?!?br />2.言語?!度辶滞馐贰返谝凰幕兀骸笧檫@件事,不知費了多少唇舌!」
《國語辭典》:唇吻(脣吻)  拼音:chún wěn
比喻言辭、談吐?!侗阕印?nèi)篇。暢玄》:「唇吻為興亡之關鍵?!鼓铣骸f(xié)《文心雕龍。章表》:「繁約得正,華實相勝,唇吻不滯,則中律矣。」
《漢語大詞典》:辭說(辭説)
(1).言辭。禮記·禮運:“祝嘏辭説,藏於宗祝巫史,非禮也,是謂幽國。” 漢 王充 論衡·超奇:“有根株于下,有榮葉于上,有實核于內(nèi),有皮殼于外。文墨辭説,士之榮葉、皮殼也?!?晉 葛洪 抱樸子·勤求:“古人質(zhì)正,貴行賤言,故為政者不尚文辨,修道者不崇辭説?!?br />(2).猶意見,看法。
(3).談話。 明 方孝孺 《君子齋記》:“行必聯(lián)轡,息必比席,食也匕箸之與鄰,言也辭説之與參。歡然有會於心,而若有所得。”
《漢語大詞典》:辯口(辯口)
(1).謂善于辭令,能言善辯。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齊襄王 聞 雎 辯口,乃使人賜 雎 金十斤及牛酒, 雎 辭謝不敢受。”后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婦言,不必辯口利辭也?!?br />(2).指能言善辯的口才。《秦併六國平話》卷上:“屬者 蘇秦 、 張儀 馳騁辯口,離間諸國?!?/div>
《漢語大詞典》:爪觜
(1).鳥類的爪和嘴。新唐書·五行志一:“水禽山鳥,無不馴狎。中有如人面、緑毛、紺爪觜者,其聲曰‘甘’,人謂之甘蟲?!?br />(2).指口才。 唐 韓愈 《嘲魯連子》詩:“ 田巴 兀老蒼,憐汝矜爪觜?!?宋 蘇軾 《送任伋通判黃州兼寄其兄孜》詩:“因君寄聲問消息,莫對黃鷂矜爪觜?!?清 黃遵憲 《感懷》詩:“世儒誦,往往矜爪觜?!?/div>
分類:鳥類口才
《國語辭典》:齒舌(齒舌)  拼音:chǐ shé
1.一種軟體動物的攝食器官。舌上生有細齒,以舐取、切割或磨碎食物。
2.口舌,比喻人的議論。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平居望外遭齒舌不少,獨欠為人師耳?!?/div>
《漢語大詞典》:辯智(辯智)
(1).口才敏捷,能說會道。韓非子·五蠹:“以是言之,夫仁義辯智,非所以持國也?!?漢 東方朔 《答客難》:“自以為智能海內(nèi)無雙,則可謂博聞辯智矣?!?br />(2).指敏捷的口才。隋書·趙芬傳:“ 芬 少有辯智,頗涉經(jīng)史?!?br />(3).聰明才智。 章炳麟 《諸子學略說》:“曲語牟知,偽詐之民也,而世尊之曰辯智之士?!?/div>
《漢語大詞典》:觜頭(觜頭)
猶口才。 唐 陸馀慶 子《嘲父》詩:“ 陸?zhàn)N慶 ,筆頭無力觜頭硬。一朝受辭訟,十日判不竟。”
分類:口才
《漢語大詞典》:鐵舌(鐵舌)
(1).比喻擅長辯論的口才。 宋 王令 《答束孝先》詩:“間發(fā)辨經(jīng)義,鐵舌莫摩挫,高文忽下投,白日駭天墮。”
(2).刨子中的刨刀。 清 高靜亭 《正音撮要·木器》:“鐵舌:鉋心鐵,木匠光木用?!?/div>
《漢語大詞典》:電舌(電舌)
指敏捷的口才。
分類:敏捷口才
《漢語大詞典》:口機(口機)
猶口才。宋書·王鎮(zhèn)惡傳:“ 鎮(zhèn)惡 為人強辯,有口機,隨宜酬應, 高祖 乃釋?!?span id="kufqyae" class="book">《宋書·范曄傳》:“口機又不調(diào)利,以此無談功?!?/div>
分類:口才
《漢語大詞典》:銅唇鐵舌(銅唇鐵舌)
比喻雄辯的口才。《水滸傳》第三三回:“不得賢弟自來力救,便有銅唇鐵舌,也和他分辯不得。”
分類:雄辯口才
《漢語大詞典》:口材
口才。 宋 王明清 揮麈后錄卷十:“ 周望 字 仲弼 , 蔡州 人,有口材,好談兵。”
分類:口才
《國語辭典》:不佞  拼音:bù nìng
1.不才,自謙之詞?!蹲髠?。成公十三年》:「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諸侯退矣。」《戰(zhàn)國策。燕策二》:「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zhì)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
2.不善用花言巧語討好人?!墩撜Z。公冶長》:「雍也,仁而不佞?!?/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