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7405,分494頁顯示  上一頁  110  111  112  113  114  116  117  118  119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崔仁冀(子遷 )
王子輿(希孟 )
狄渙(子炎 )
陳充(若虛 中庸子、沖齋 )
王嗣宗(希阮 中陵子 景莊 駁事 )
田敏(子俊 )
弋子元
張詠(復(fù)之 乖崖、乖崖子、九河生 忠定 )
侯翌( 子沖、子翀 )
呂文仲(子臧 )
趙德鈞(子正 安鄉(xiāng)侯 )
劉希岳(秀峰 朗然子 )
潘閬(逍遙子 夢空、逍遙 )
舒雅(子正 )
石仲元(慶宗 桂華子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杭州錢塘人,字子遷。少篤學(xué)有文采,事五代吳越王錢俶,為通儒院學(xué)士。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以賓佐隨俶朝宋。俶與仁冀?jīng)Q策納士,且薦其才能。六年擢衛(wèi)尉卿,與李昉等治盧多遜與趙廷美交通事。知撫州卒。
全宋文·卷七九
崔仁冀,字子遷,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少篤學(xué),事吳越王錢俶,為通儒院學(xué)士,拜丞相。太平興國三年俶與仁冀?jīng)Q策納土于宋,太宗授仁冀淮南節(jié)度使,累擢衛(wèi)尉卿、判大理寺、知撫州,卒。見《咸淳臨安志》卷六五,又《十國春秋》卷八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2 【介紹】: 宋密州莒縣人,字希孟。太宗太平興國八年進士。為北海主簿,累官江、淮、兩浙制置茶鹽。真宗即位,遷殿中侍御史。咸平三年,兼充淮南轉(zhuǎn)運使。精于吏事,久掌茶鹽漕運,裁量經(jīng)制,公私便之。后召拜右諫議大夫、戶部使,卒。
全宋文·卷一三九
王子輿(?——一○○二),字希孟,密州莒(今山東莒縣)人。太平興國八年舉進士。歷知臨??h、光祿寺丞、江淮兩浙制置茶鹽。真宗朝,為殿中侍御史、度支員外郎,兼充淮南轉(zhuǎn)運使。子輿久掌茶鹽漕運,周知其中利害,裁量經(jīng)制,公私便之。后拜右諫議大夫、戶部使。咸平五年二月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七七有傳。
狄渙 朝代:五代末宋初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字子炎,先世太原(今屬山西)人,唐名臣狄仁杰之裔孫。五代末至宋初在世。寄居南岳衡山,與廖融等為友。林泉自適,終身無兒女。事跡見《詩話總龜》卷二〇及卷二八引《雅言系述》,《類說》卷二七引《南唐野史》。《全唐詩》存詩3首、斷句4。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44—1013 【介紹】: 宋益州成都人,字若虛,自號中庸子,又號沖齋。太宗雍熙二年進士。除孟州觀察推官,就改掌書記。寇準薦其文學(xué),得召試,授殿中丞。出知明州。入為太常博士,直昭文館,遷工部、刑部員外郎。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出權(quán)西京留守御史臺,旋以本官分司卒。性曠達,淡于榮利,詞學(xué)典贍。有文集。
全宋詩
陳充(九四四~一○一三),字若虛,自號中庸子,益州成都(今屬四川)人。太宗雍熙間進士。以寇準薦,授殿中丞,出知明州。入為太常博士、直昭文館,遷工部、刑部員外郎。真宗景德中,改工部、刑部郎中。大中祥符六年(一○一三),出權(quán)西京留守御史臺,旋以本官分司卒,年七十。有集二十卷,已佚。《宋史》卷四四一有傳。
全宋文·卷一○五
陳充(九四四——一○一三),字若虛,自號中庸子,益州成都(今四川成都)人。雍熙中,天府、禮部奏名皆為進士之冠,廷試擢甲科。釋褐孟州觀察推官、掌書記。寇準薦其文學(xué),授殿中丞,出知明州。入為太常博士,直昭文館,遷工部、刑部員外郎。景德中同知貢舉,改刑部郎中。大中祥符六年卒,年七十。充詞學(xué)典贍,有集二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一《文苑傳》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44—1021 【介紹】: 宋汾州人,字希阮,號中陵子。太祖開寶八年進士第一。通判河州。太宗遣武德卒潛察遠方事,嗣宗械送京師,太宗怒削其秩。至道中官至淮南轉(zhuǎn)運使、江浙荊湖發(fā)運使。真宗咸平中,以漕運稱職,就拜太常少卿,復(fù)充三司戶部使,改鹽鐵使,建言裁節(jié)冗食。拜御史中丞。歷事三朝,輕險好進,所至以嚴明御下,尤傲狠,務(wù)以丑言凌挫群類,曾深詆參知政事馮拯、知制誥王曾。任樞密副使,與使寇準不協(xié)。官終靜難軍節(jié)度。卒謚景莊。有《中陵子》。
全宋詩
王嗣宗(九四四~一○二一),字希阮,汾州(今山西汾陽)人。太祖開寶八年(九七五)進士。補秦州司寇參軍。歷諸路轉(zhuǎn)運使,累遷御史中丞。真宗大中祥符六(一○一三),授樞密副使。八年,求罷,知許州(《隆平集》卷一○)。以檢校太尉致仕。天禧五年卒,年七十八。謚景莊。有《中陵子》三十卷,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七有傳。
全宋文·卷一○四
王嗣宗(九四四——一○二一),字希阮,汾州(治今山西汾陽)人。開寶八年中進士甲科,補秦州司寇參軍。太宗朝屢司漕運,歷河北、京西、河?xùn)|、淮南等路轉(zhuǎn)運使,江浙、荊湖發(fā)運使。真宗咸平四年,為左諫議大夫,知通進、銀臺司,兼門下封駁事,出知并州,兼并代部署,召拜御史中丞。大中祥符六年,任樞密副使、檢校太保,出知許州,移知河南府。天禧初致仕,五年卒,年七十八。著有《中陵子》三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七有傳。
田敏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人,字子俊。本易州牙吏。太宗雍熙中,曹彬部為敵阻于涿州,敏應(yīng)王繼恩募,持書由祁溝關(guān)抵彬。彬上其事,太宗召見,補易州靜砦指揮使。歷馬步軍都軍頭、單州刺史,數(shù)有戰(zhàn)功。官至環(huán)慶路都總管、儀州防御使。在邊二十余年,凡遷授多以功伐,雖晚而不自飭。
弋子元 朝代:

人物簡介

簡介
太平興國九年雍熙元年(984)任登州知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46—1015 【介紹】: 宋濮州鄄城人,字復(fù)之,號乖崖。太宗太平興國五年進士。歷太常博士、樞密直學(xué)士等職。出知益州,參與鎮(zhèn)壓李順起事,對蜀民實行懷柔政策,恩威并用。真宗立,入拜御史中丞。又出知杭州、永興軍、益州、升州,所至有政績。累進禮部尚書,上疏極論丁謂、王欽若大興土木,致國庫空虛,請斬之以謝天下。旋遭排擠出知陳州。卒謚忠定。平生以剛方自任,為政尚嚴猛,好慷慨大言。與寇準最善,每面折其過,雖貴不改。有《乖崖集》。
全宋詩
張詠(九四六~一○一五),字復(fù)之,號乖崖,濮州鄄城(今屬山東)人。太宗太平興國五年(九八○)進士。授大理評事、知鄂州崇陽縣。雍熙元年(九八四),遷著作佐郎。端拱元年(九八八),轉(zhuǎn)秘書丞。二年,通判相州。召還,知開封府浚儀縣,出為荊湖北路轉(zhuǎn)運使。淳化四年(九九三),擢樞密直學(xué)士、知通進銀臺司兼掌三班院。五年,出知益州。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召拜給事中,遷戶部使,改御史中丞。二年,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五年,改知永興軍。六年,加刑部侍郎、再知益州。景德三年(一○○六),復(fù)掌三班院兼判登聞檢院。四年,知升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六五)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改知陳州(同上書卷七八)。八年八月卒,年七十。謚忠定。有《張乖崖集》十卷(《郡齋讀書志》卷一九),南宋時增廣為十二卷。事見宋錢易《故樞密直學(xué)士禮部尚書贈左仆射張公墓志銘》,《宋史》卷二九三有傳巖。 張詠詩,以《續(xù)古逸叢書》影印宋本《乖崖先生文集》(十二卷、附一卷)為底本,參校宋咸淳五年伊賡刻本(今存前六卷,簡稱殘宋本,藏北京圖書館)、清曹溶舊藏鈔本(十卷、附一卷,簡稱曹本,藏北京圖書館)、清康熙四十九年呂無隱鈔本(簡稱呂本,藏北京圖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清丁丙鈔補本(僅前七卷,以配明澹生堂鈔本,簡稱丁本,藏南京圖書館)、清光緒八年莫祥芝刻本(簡稱莫刻),并酌采清蔣繼功、黃丕烈、近人傅增湘??背晒ǚ謩e稱蔣校、黃校、傅校)。另從《西昆酬唱集》等輯得集外詩五首,附編卷末。
黃鶴樓志·人物篇
張詠(946—1015) 北宋詩人。字復(fù)之,號乖崖。濮州鄄城(今山東鄄城縣)人。太平興國五年(980)進士,授大理評事、知鄂州崇陽,累官樞密直學(xué)士、禮部尚書。工詩善賦,有《乖崖集》。任荊湖北路轉(zhuǎn)運使期間長至黃鶴樓賞景作詩,從成都罷歸途經(jīng)武昌時再游黃鶴樓,作七律《登黃鶴樓》。后人在其登樓作詩處建“乖崖亭”以示紀念。
全宋文·卷一○八
張詠(九四六——一○一五),字復(fù)之。以「乖則違眾,崖不利物」自戒,因號乖崖子;又號九河生。濮州鄄城(今山東鄄城北)人。太平興國五年進士,即授大理評事,知鄂州崇陽縣。淳化初,由知浚儀縣擢為荊湖北路轉(zhuǎn)運使。四年,官樞密直學(xué)士、知銀臺通進封駁司,兼掌三班院。詠歷遷外任,曾于淳化五年、咸平六年兩知益州,景德三年,出知升州,皆以政績聞。大中祥符三年,官工部尚書,同年秋,加禮部尚書。八年八月一日卒,年七十,贈左仆射,謚忠定。詠剛方自任,為治尚嚴猛,「文章雄健有氣骨,稱其為人」。有文集十卷,后人增為十二卷。《宋史》卷二九三有傳,又見《乖崖先生文集》附錄李燾《湖北漕司乖崖堂記》,錢易所撰墓志銘,韓琦所撰神道碑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名或作翼。宋定州安定人,字子沖,一作子翀。性簡淡,重信義。工畫釋道人物故實,行筆峭拔,絢麗而雅。太宗雍熙、端拱間聲名藉甚。所繪長安、洛陽寺壁尤多。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7 【介紹】: 宋歙州歙縣人,字子臧。五代南唐進士。入宋,為少府監(jiān)丞,預(yù)修《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改著作佐郎。副王佐使高麗,以善于應(yīng)對稱。真宗咸平中累遷知審刑院,授御史中丞。官至刑部侍郎、集賢院學(xué)士。有集。
全宋詩
呂文仲(?~一○○七?),字子臧,歙州新安(今安徽歙縣)人。南唐進士,調(diào)補臨川尉,再遷大理評事。入宋為少府監(jiān)丞,預(yù)修《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歷翰林侍讀、直御書院,關(guān)西巡撫使、御史中丞。真宗景德三年(一○○六),遷工部侍郎,未幾卒。有集十卷,已佚。《宋史》卷二九六有傳。今錄詩四首。
趙德鈞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7 【介紹】: 宋宗室,字子正。趙廷美第五子。太宗淳化初,拜右武衛(wèi)將軍,四遷至右衛(wèi)將軍。真宗景德二年,加右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性和雅,善書翰,好為篇什。卒封安鄉(xiāng)侯。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漳州龍溪人,字秀峰。太宗端拱中居西都老子觀為道士。六十四歲始遇異人得道,因號朗然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9 【介紹】: 宋大名人,號逍遙子。嘗居洛陽賣藥。太宗至道初,以能詩受召見,賜進士及第,授國子博士。后坐王繼恩獄,亡命潛逃。真宗捕得之,釋其罪,以為滁州參軍。其詩清勁灑脫而落落有致,王禹偁、蘇軾皆稱賞之。有《逍遙集》。
全宋詩
潘閬(?~一○○九),字夢空(影印《詩淵》冊一頁四○九),自號逍遙子(《青箱雜記》卷六),大名(今屬河北)人,一說廣陵(今江蘇揚州)人(《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居錢塘(今浙江杭州)。太宗至道元年(九九五)召對,賜進士及第,為國子四門助教。真宗時,為滁州參軍。大中祥符二年,卒于泗上。有《逍遙集》。事見《郡齋讀書志》卷一九、《直齋書錄解題》卷二○?!∨碎佋姡浴吨蛔泯S叢書》所收《逍遙集》一卷本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蘇州市圖書館藏清鈔本,參校清陳焯《宋元詩會》(簡稱詩會)。并從《會稽掇英總集》、《詩淵》等書輯得集外詩十一首,編為第二卷。
全宋文·卷一六三
潘閬(?——一○○九),字逍遙(一說號逍遙子),大名(治今河北大名)人,一說廣陵(今江蘇揚州)人。能詩詠,賣藥京師,王繼恩薦之,太宗召見,賜進士第。尋察其狂妄,追還詔書?;蛟谱R多遜黨(又言因王繼恩下獄),追捕甚急,變姓名,僧服入中條山。咸平中來京兆,收系之,真宗釋其罪,授滁州參軍,卒于泗州。著《逍遙集》三卷(今有輯本一卷,又有《逍遙詞》一卷)。見《湘山野錄》卷下,《郡齋讀書志》卷四中,《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宋史》卷四六六《王繼恩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9 【介紹】: 宋宣州旌德人,字子正。第進士。久仕南唐李氏。歸宋,為將作監(jiān)丞,后充秘閣校理。善屬文。太宗太平興國中,參與編纂《文苑英華》。淳化中,校定經(jīng)史諸書。真宗咸平末,出守舒州,秩滿乞致仕,掌靈仙觀。在觀累年,以優(yōu)游山水吟詠自娛。卒年七十余。
全宋詩
舒雅(?~一○○九),字子正,歙縣(今屬安徽)人(《新安志》卷六)。南唐保大間進士。歸宋,為將作監(jiān)丞,后充秘閣校理,累遷職方員外郎。出知舒州,秩滿掌靈仙觀,改直昭文館。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卒(同上書),年七十馀?!?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一、《南唐書》卷二二、《十國春秋》卷三一有傳。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四六
舒雅(?——一○○九),字子正,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南唐時,受知于吏部侍郎韓熙載。熙載知貢舉,擢雅為第一。雅好學(xué),善屬文,與吳淑齊名。歸宋為將作監(jiān)丞、屯田員外郎,充秘閣校理,累遷職方員外郎。咸平末,出守舒州。秩滿,乞致仕,就掌潛山靈仙觀。大中祥符二年卒,年七十馀。著有《山海經(jīng)圖》及《十九代史目》二卷。《宋史》卷四四一有傳。又見馬令《南唐書》卷二二,《十國春秋》卷三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桂林人,字慶宗,號桂華子。宋初居七星山為道士,以能詩名,學(xué)詩者不遠千里而至。楊徽之守湘源,大加稱賞。真宗天禧中卒。有《桂華集》。
全宋詩
石仲元,字慶宗,宋初七星山道士。以能詩名,嘗與廖融游。楊徽之守湘源,大加稱賞,目為玉方響。有《桂華集》,已佚。事見《桂林府志》。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字慶宗,五代末桂林七星山道士,以能詩名,有《桂華集》?!度圃娡饩帯费a詩1首。
全粵詩·卷一九
石仲元,字慶宗,號桂華子。南漢后主時居桂州七星山。楊徽之守湘源,甚賞其詩,目為玉方響。將歿,出詩三百馀篇,屬徒代傳之。有《桂華集》,今佚。梁廷楠《南漢書》卷一七有傳。詩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