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韻府拾遺 洽韻》:念法
書予亦念天即于殷大戾肆不正疏我亦念天所以就于殷致大罪者故以紂不能正身念法故也
分類:念法
《國語辭典》:六法  拼音:liù fǎ
1.憲、刑、民、商事法及刑事訴訟、民事訴訟法的總稱。
2.南朝齊。謝赫《古畫品錄》中,品評人物畫的六項標(biāo)準(zhǔn):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yīng)物象形、隨類賦彩、經(jīng)營位置、傳模移寫。后來此六種法則廣為應(yīng)用于山水或花鳥等題材。后代評論家對于六法的先后次序,也有不同的主張,不論如何,六法已經(jīng)成為中國畫習(xí)慣性的代名詞。
3.佛教稱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六念為「六法」。宋。沈遘〈章獻(xiàn)皇太后忌日齋文〉:「伏愿往憑六法,超脫五門。」
《漢語大詞典》:六念
佛教語。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見大般涅槃經(jīng)卷十八。 明 無名氏 《節(jié)俠記·訂訪》:“真?zhèn)€六念靜心猿,果然三循袪愛馬?!?/div>
《國語辭典》:讀音(讀音)  拼音:dú yīn
1.字的念法。如:「統(tǒng)一讀音,能使國民語言相通,感情融洽。」
2.國字在文言詞里的讀法。如追奔逐北的「北」,讀音為ㄅㄛˋ,語音為ㄅㄟˇ。
《國語辭典》:上口字  拼音:shàng kǒu zì
戲曲中照舊讀而不念北平音的字。如平劇、昆曲中,將北平話的「生」(ㄕㄥ)讀為(ㄕㄣ)、「燈」(ㄉㄥ)讀為(ㄉㄣ)。
六念法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念佛等之六念也。(參見:六念)
【三藏法數(shù)】
(出別譯雜阿含經(jīng))
〔一、念佛〕,謂念佛具足十號,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無量,能拔眾苦。我以清凈質(zhì)直之心,得親近佛,心生歡喜。以歡喜故身得快樂,以快樂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佛觀,必趣涅槃,是名念佛。(十號者,一如來、二應(yīng)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間解無上士、七調(diào)御丈夫、八天人師、九佛、十世尊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二、念法〕,謂法是如來所有功德,即十力、四無所畏等,我以清凈質(zhì)直之心,得親近法,心生歡喜,以歡喜故身得快樂,得快樂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法觀,必趣涅槃,是名念法。(十力者,知是處非處智力、知過現(xiàn)未來業(yè)報智力、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知諸根勝劣智力、知種種解智力、知種種界智力、知一切至處道智力、知天眼無礙智力、知宿命無漏智力、知永斷習(xí)氣智力也。四無所畏者,一切智無所畏、漏盡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說盡苦道無所畏也。)
〔三、念僧〕,謂僧是如來弟子,得無漏法,具戒定慧,能為世間眾生作良福田,應(yīng)當(dāng)恭敬。我以清凈質(zhì)直之心,得親近僧,心生歡喜,以歡喜故身得快樂,得快樂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僧觀,必趣涅槃,是名念僧。(無漏法者,謂修戒定慧之法,則不漏落生死也。)
〔四、念戒〕,謂念諸禁戒,能遮諸惡煩惱。我以清凈質(zhì)直之心,得親近戒,心生歡喜,以歡喜故身得快樂,以快樂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戒想,必趣涅槃,是名念戒。
〔五、念施〕,謂念己所施,獲得善利。一切世間為慳嫉所覆,我于今者,得離如是慳貪之垢,住舍心中,于一切物心無吝惜,持用布施,既布施已,我心應(yīng)喜,以喜心故身得快樂,以快樂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施想,必趣涅槃,是名念施。
〔六、念天〕,謂念欲界天等,悉因往昔戒施善根,得生彼處,受天快樂。我亦見有如是戒施功德,舍命之時,必生彼天,以念天故,離于惡法,心生歡喜,心歡喜故身得快樂,得快樂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天想,必趣天道,是名念天。
六念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一、念佛,念佛具足十號,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無量,能拔濟(jì)眾生之苦,我欲與佛同也。二、念法,念如來所說之三藏十二部經(jīng),有大功德,為諸眾生大妙藥,我欲證之而施與眾生也。三、念僧,念僧是如來弟子,得無漏法,具足戒定慧,能為世間良福田,我欲修僧行也。四、念戒,念戒行有大勢力,能除眾生之惡,不善之法,我欲精進(jìn)護(hù)持也。五、念施,念施行有大功德,能除眾生慳貪之重病,我欲以善施攝取眾生也。六、念天,念天為欲界之六天乃至色界無色界之諸天,彼處受自然之快樂,皆由往昔修戒施之善根,我亦欲具如是功德,生于彼天處也。問佛弟子應(yīng)念三寶,何故念彼之生天?曰:是以為自己善業(yè)之果故也。問生天是凡夫之法,何故念之?曰:有人不堪入于涅槃,故念彼之生天而起行趣求也。此六念法為大小乘之通說,但念天之解釋,大小乘不同。大乘依涅槃經(jīng),則天有三種:一生天,三界之諸天也。二凈天,一切三乘之賢圣也。三第一義天,涅槃也。二乘之人念前二天,菩薩但念第一義天。見別譯雜阿含經(jīng)九,涅槃經(jīng)十八,智度論二十二,大乘義章十二?!居帧柯芍懈幸环N六念法,授沙彌戒比丘戒已始授之,一念知日月,念知受戒之月日也。二念智食處,如全不受請食者,言我常乞食,受請食者,言我今有請?zhí)幠钭匀ヒ?。三念受戒時夏臘,記憶受戒以后之臘數(shù)也。四知衣缽有無等,念我三衣缽具足,若有長物則念我有長物,已說凈也。五念同別處,若與眾同食時,念我今與眾僧同食,若別食時,念我今有某緣,與眾別而獨食也。六念康羸,若無病,則念我今無病,堪行道,若有病,則念我今有病,當(dāng)療治之也。見行事鈔上三之二。又有一種之六念。謂數(shù)息隨息等之六妙門。(參見:六妙門)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心念法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三種羯磨法之一。(參見:羯磨)
羯磨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Karma,譯曰作業(yè)。作授戒懺悔等業(yè)事之一種宣告式也。以由此宣告文而其事成就故也。行事鈔上一曰:「明了論疏翻為業(yè)也,所作是業(yè),亦翻為所作。百論云事也。若約義求,翻為辦事?!剐?yīng)音義十四曰:「羯磨此譯云作法辦事,優(yōu)婆離問經(jīng)作劍暮,此梵言之訛也。」慧苑音義上曰:「羯磨此云辦事,謂諸法事由玆成辦也?!勾唆赡ケ鼐咚姆ǎ阂?,法。正舉行之作法也。名之為秉法。二,事?;蚍缸镏拢驊曰谥碌?,羯磨所行之事實也。三,人。就行羯磨而定之人數(shù)也。四,界。行羯磨處之結(jié)界也。見行事鈔上一。又其秉法有三種:一,心念法。二,對首法。三,眾僧法。心念法者,事至微小之時,或界中無人,雖無眾僧及對首,亦獨發(fā)心念境,而明了口言之,則其事成辦,謂之獨秉。此心念法又有三:一,但心念法。唯得自說,界中假令有人,亦不要對之,如懺輕微之突吉羅罪。二,對首心念法。原是對首之法,由界內(nèi)無人而佛開心念,說凈受藥等之事也。三,眾心法念。原是眾僧法。但界內(nèi)無人,故開獨秉之心念。二,對首法。對首者對一人已上三人之比丘而說之也。此有二:一,但對首法,為當(dāng)分之對首法,故界中有多僧,不要用之,對首于一人乃至三人即事足也。受三衣等事是也。二,眾法對首,可為眾僧法者,由界中無人而開對,與前心念同。三,眾僧法,必四人以上秉羯磨,是為僧所秉,故曰眾僧法,亦云僧秉(慈恩以三人以上為眾,南山以四人以上為眾)。此有三:一單白,或曰白一Jn^aptikarma,巴Natti(此為唱言,以為白一不可也,此實非羯磨之形式,合此唱言與決定之二,而羯磨成就),或事,或常所行,或嚴(yán)制,一說告僧,事便成也。二白二Jn^apti-dvitiyam% Karmava%ca%,巴Natti duttiya% Kamma-va%ca%,由參涉而宜通和。故先為表白,舉事告知,后舉一羯磨,量處可不也。通于白及羯磨謂之白二。三白四Jn^apti-caturtkan% Karma-va%ca%,巴Natti-catuttha% Kamma-va%ca%,于受戒懺重等事,先以一白告事使知。后舉三回羯磨,量處可不也。一白三羯磨合為白四。見行事鈔上一。據(jù)上行事鈔之說觀之,則惟心念,似亦成羯磨。但律文所教之羯磨。非如此簡單自由者。事事必規(guī)定一定之形式。前述中惟眾僧法之一,為真羯磨。羯磨有一定之形式。亦須一定之人眾。此人眾不可以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或得罪者,俗人等,加于人數(shù)。必取清凈同見之和合僧。比丘尼之羯磨,必須比丘之同數(shù)者列坐。故為上數(shù)之倍。羯磨最重大之要件,在無非法(不具一定之形式者)及無不和合(同一結(jié)界內(nèi)僧之意見缺一致者)。

【佛學(xué)常見辭匯】
華譯作業(yè),即作授戒懺悔等事業(yè)的一種宣告儀式,由此宣告儀式的宣告文,而成就所作之業(yè)。
念佛念法念僧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憶念佛法僧三寶之恩德也。
念法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六念之一。念佛法之勝利妙德也。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六念之一。
【三藏法數(shù)】
謂法是如來所有功德,即十力、四無所畏等,我以清凈質(zhì)直之心,得親近法,心生歡喜,以歡喜故身得快樂,得快樂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法觀,必趣涅槃,是名念法。(十力者,知是處非處智力、知過現(xiàn)未來業(yè)報智力、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知諸根勝劣智力、知種種解智力、知種種界智力、知一切至處道智力、知天眼無礙智力、知宿命無漏智力、知永斷習(xí)氣智力也。四無所畏者,一切智無所畏、漏盡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說盡苦道無所畏也。)
【三藏法數(shù)】
謂修禪觀之人,若遭恐怖障難之時,應(yīng)當(dāng)念法,法力廣大,通達(dá)無礙,能滅煩惱。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也。
【三藏法數(shù)】
謂諸佛教法,為修行之軌則,能除愛欲塵勞諸結(jié)使縛,時常專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法。(結(jié)使者,謂一切惑業(yè)纏結(jié),而能驅(qū)使眾生受生死之苦也。)
對首心念法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參見:羯磨)
羯磨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Karma,譯曰作業(yè)。作授戒懺悔等業(yè)事之一種宣告式也。以由此宣告文而其事成就故也。行事鈔上一曰:「明了論疏翻為業(yè)也,所作是業(yè),亦翻為所作。百論云事也。若約義求,翻為辦事?!剐?yīng)音義十四曰:「羯磨此譯云作法辦事,優(yōu)婆離問經(jīng)作劍暮,此梵言之訛也?!够墼芬袅x上曰:「羯磨此云辦事,謂諸法事由玆成辦也。」此羯磨必具四法:一,法。正舉行之作法也。名之為秉法。二,事。或犯罪之事,或懺悔之事等,羯磨所行之事實也。三,人。就行羯磨而定之人數(shù)也。四,界。行羯磨處之結(jié)界也。見行事鈔上一。又其秉法有三種:一,心念法。二,對首法。三,眾僧法。心念法者,事至微小之時,或界中無人,雖無眾僧及對首,亦獨發(fā)心念境,而明了口言之,則其事成辦,謂之獨秉。此心念法又有三:一,但心念法。唯得自說,界中假令有人,亦不要對之,如懺輕微之突吉羅罪。二,對首心念法。原是對首之法,由界內(nèi)無人而佛開心念,說凈受藥等之事也。三,眾心法念。原是眾僧法。但界內(nèi)無人,故開獨秉之心念。二,對首法。對首者對一人已上三人之比丘而說之也。此有二:一,但對首法,為當(dāng)分之對首法,故界中有多僧,不要用之,對首于一人乃至三人即事足也。受三衣等事是也。二,眾法對首,可為眾僧法者,由界中無人而開對,與前心念同。三,眾僧法,必四人以上秉羯磨,是為僧所秉,故曰眾僧法,亦云僧秉(慈恩以三人以上為眾,南山以四人以上為眾)。此有三:一單白,或曰白一Jn^aptikarma,巴Natti(此為唱言,以為白一不可也,此實非羯磨之形式,合此唱言與決定之二,而羯磨成就),或事,或常所行,或嚴(yán)制,一說告僧,事便成也。二白二Jn^apti-dvitiyam% Karmava%ca%,巴Natti duttiya% Kamma-va%ca%,由參涉而宜通和。故先為表白,舉事告知,后舉一羯磨,量處可不也。通于白及羯磨謂之白二。三白四Jn^apti-caturtkan% Karma-va%ca%,巴Natti-catuttha% Kamma-va%ca%,于受戒懺重等事,先以一白告事使知。后舉三回羯磨,量處可不也。一白三羯磨合為白四。見行事鈔上一。據(jù)上行事鈔之說觀之,則惟心念,似亦成羯磨。但律文所教之羯磨。非如此簡單自由者。事事必規(guī)定一定之形式。前述中惟眾僧法之一,為真羯磨。羯磨有一定之形式。亦須一定之人眾。此人眾不可以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或得罪者,俗人等,加于人數(shù)。必取清凈同見之和合僧。比丘尼之羯磨,必須比丘之同數(shù)者列坐。故為上數(shù)之倍。羯磨最重大之要件,在無非法(不具一定之形式者)及無不和合(同一結(jié)界內(nèi)僧之意見缺一致者)。

【佛學(xué)常見辭匯】
華譯作業(yè),即作授戒懺悔等事業(yè)的一種宣告儀式,由此宣告儀式的宣告文,而成就所作之業(yè)。
觀念法門
【佛學(xué)大辭典】
(書名)一卷,唐善導(dǎo)著。卷首之題為觀經(jīng)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一卷,卷末之題為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門經(jīng)一卷,明觀佛三昧念佛三昧之法門者。五部九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