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停飲(停飲)
病名。慢性胃炎癥。
《漢語大詞典》:病殘
疾病和殘廢。例如:老弱病殘應受特殊照顧;病殘之軀。
病人和殘疾人的合稱。例如:第三種是無勞保的病殘人。他們一般患有慢性疾病。
《國語辭典》:勞發(fā)(勞發(fā))  拼音:láo fā
中醫(yī)上指:(1)虛勞發(fā)熱。各種慢性、消耗性疾病出現(xiàn)的發(fā)熱現(xiàn)象。(2)元氣虛弱的人,稍有動作勞傷,則怕寒發(fā)熱,類似傷寒的病。
《漢語大詞典》:沙眼
(1).陶器因沙粒脫落而形成的小洞。 宋 何薳 春渚紀聞·銅雀臺瓦:“后人於其故基掘地得之,鑱以為研……受水處常恐沙粒所隔,去之則便成沙眼,至難得平瑩者。”
(2).眼的慢性傳染病。病原體是一種病毒,癥狀是結膜充血,表面粗糙似沙粒,可逐漸形成瘢痕,刺激角膜,使角膜發(fā)生潰瘍。 綦水源 《三不吹》:“ 三不吹 像從油桶上發(fā)現(xiàn)了一個沙眼,一有漏洞就問?!?/div>
《國語辭典》:口臭  拼音:kǒu chòu
從口中散發(fā)出來的難聞氣味。由齲齒、齒槽化膿、慢性口炎、消化不良等所引起。
《國語辭典》:肋膜炎  拼音:lè mò yán
病名。肋膜因胸腔內(nèi)臟急慢性炎癥,或全身性疾病,所引起的一種發(fā)炎狀況。有發(fā)燒、畏寒、側胸部疼痛等現(xiàn)象,常并生胸腔積水。也稱為「胸膜炎」。
《漢語大詞典》:痞氣(痞氣)
脾臟郁結成塊的病。即慢性脾臟種大。《難經(jīng)·五十六難》:“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fā)黃疸,飲食不為肌膚?!?王九思 集注引 楊玄操 曰:“積,蓋也。言血脈不行,積蓋成病也……痞,否也。言否結成積也。” 唐 柳宗元 《與楊京兆憑書》:“一二年來,痞氣尤甚,加以眾疾,動作不常?!?明 李時珍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藥上·蕤核:“破心下結痰痞氣?!?/div>
《國語辭典》:支氣管炎(支氣管炎)  拼音:zhī qì guǎn yán
病名。支氣管發(fā)炎的疾病,可分為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癥狀為咳嗽、咳痰、發(fā)燒、胸口疼痛等。
《國語辭典》:胃炎  拼音:wèi yán
病名。胃黏膜發(fā)炎的病癥。多因暴飲暴食、飲食不衛(wèi)生或傳染病等引起??煞譃榧毙晕秆准奥晕秆住;颊哂袗盒摹I吐、胃痛、食欲不振等癥狀。
《國語辭典》:絲蟲?。ńz蟲?。 ?span id="5sx8ycl" class='label'>拼音:sī chóng bìng
病名。是一種蚊子傳染的寄生蟲疾病。由血絲蟲侵入淋巴管引起淋巴管發(fā)炎,有發(fā)熱、淋巴水腫、淋巴結腫大等癥狀,若未經(jīng)治療則可能演變成象皮腫,使組織增厚腫大。大多數(shù)病例的病變部位在下肢和陰囊。
《國語辭典》:童子癆(童子癆)  拼音:tóng zǐ láo
中醫(yī)指兒童所患的肺結核病,或其他慢性疾病所引起的虛弱癥。
《國語辭典》:肺塵矽癥(肺塵矽癥)  拼音:fèi chén xì zhèng
病名。肺部因吸入塵埃而發(fā)生的慢性纖維性反應,多因吸入含有二氧化矽的沙?;虼蚧鹗鄣纫?。此病常伴有纖維性硬變,以及色素沉著。為一種典型的職業(yè)病。
《國語辭典》:肝硬化癥  拼音:gān yìng huà zhèng
因營養(yǎng)不良、病毒感染或慢性中毒等原因,導致肝組織被破壞,發(fā)生纖維化,血管床變形的慢性肝病,癥狀有食欲不振、消瘦、肝臟變硬、腹部積水等。也稱為「肝硬變癥」。
《國語辭典》:巴金森氏癥  拼音:bā jīn sēn shì zhèng
病名。因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慢性退化而引起的疾病,由英人巴金松(Parkinson)發(fā)現(xiàn)。主要特徵為彎腰曲背、行動緩慢、面部呆板、言語含糊不清及雙手震顫。也稱為「柏金森氏病」、「帕金森氏癥」、「顫癱」、「震顫麻痹」。
《國語辭典》:巴斯德菌癥  拼音:bā sī dé jùn zhèng
一種動物疾病。由巴斯德桿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傳染病。臨床上以內(nèi)臟的出血性炎癥或肺炎為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