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成佛  拼音:chéng fó
佛教謂修行者證得圓滿覺悟的境界?!栋⒂鮽鳌肪砦澹骸改а裕骸阂院我蚓墸覐娜倘柘扇艘褋砟酥脸煞?,所作惱亂,恒見慈憫而不加害?』」
《漢語大詞典》:神理
(1).猶神道。謂冥冥之中具有無上威力,能顯示靈異,賜福降災(zāi)的神靈之道。《文選·謝靈運(yùn)〈從游京口北固應(yīng)詔〉詩》:“事為名教用,道以神理超?!?李善 注:“周易曰:‘圣人以神道設(shè)教,而天下服?!?span id="l9jhnxd" class="book">《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設(shè)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yuǎn)?!?李善 注:“神理,猶神道也?!?宋 范成大 《讀〈甘露遺事〉》詩:“神理人情本不同,絶憐鼠輩倖元功。”《初刻拍案驚奇》卷四:“吾術(shù)豈可用來傷物命以充口腹乎?不唯神理不容也,如此小用不得?!?br />(2).精神理致;旨意理路。世說新語·言語“ 晉武帝 每餉 山濤 ” 劉孝標(biāo) 注引《謝車騎家傳》:“ 玄 ( 謝玄 )字 幼度 ,鎮(zhèn)西 奕 第三子也,神理明俊,善微言?!?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宦娘:“君之業(yè),妾思過半矣;但未盡其神理,請(qǐng)為妾再鼓之?!?span id="prd75h3" class="book">《紅樓夢》第八四回:“以后作文,總要把界限分清,把神理想明了,再去動(dòng)筆?!?嚴(yán)復(fù) 《譯〈天演論〉例言》:“此在譯者將全文神理融會(huì)於心,則下筆抒詞,自善互備?!?br />(3).靈魂。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傷逝:“ 戴公 見 林法師 墓,曰:‘德音未遠(yuǎn),而拱木已積,冀神理緜緜,不與氣運(yùn)俱盡耳?!?唐 白居易 《祭小弟文》:“嗚呼,爾魂在幾,爾骨在棺,吾親奠酹於爾牀前,茍神理之有知,豈不聞吾此言?!?/div>
《漢語大詞典》:妙覺(妙覺)
佛家語。謂佛果的無上正覺。《三藏法教》:“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故名妙覺性?!?唐 李邕 《楚州淮陰縣婆羅樹碑》:“妙覺常圓,什門上首。” 清 龔自珍 《法性即佛性論》:“法名不覺本無性,佛名妙覺覺法性?!?/div>
《漢語大詞典》:十號(hào)(十號(hào))
(1).十種號(hào)令。管子·兵法:“定一至,行二要,縱三權(quán),施四教,發(fā)五機(jī),設(shè)六行,論七數(shù),守八應(yīng),審九器,章十號(hào),故能全勝大勝。”
(2).佛的十種名號(hào)。即:如來、應(yīng)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南朝 梁 沈約 《謝齊竟陵王示華嚴(yán)瓔珞啟》:“受三遠(yuǎn)十號(hào)之尊崇,建四辨八聲之妙極?!?span id="nnzntxp" class="book">《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jīng)講經(jīng)文》:“位超十地,果滿三祗,十號(hào)將圓,一生成道。”參閱大智度論卷四。
《漢語大詞典》:甘露門(甘露門)
佛教語。喻超脫生死,引入涅槃的無上妙法。《法華經(jīng)·化城喻品》:“普智天人尊,哀愍羣萌類。能開甘露門,廣度於一切?!?唐 王維 《苦熱》詩:“卻顧身為患,始知心未覺。忽入甘露門,宛然清涼樂。” 唐 李邕 《岳麓寺碑》:“建涅槃像,開甘露門?!?/div>
《漢語大詞典》:敵體(敵體)
謂彼此地位相等,無上下尊卑之分。 漢 班固 《白虎通·王者不臣》:“諸父諸兄者親,與己父兄有敵體之義也?!?宋 羅大經(jīng) 鶴林玉露卷一:“今朝廷之上,羣臣皆自東階而升,不敢升自西階,非特嫌,若賓主敵體,亦以西為尊也?!?span id="r1d1rdz" class="book">《好逑傳》第三回:“你既娶我來,我就是與你敵體的夫妻了?!?/div>
《漢語大詞典》:極果(極果)
佛教語。謂無上的正覺、妙果。 隋 智顗 金光明經(jīng)文句卷七:“菩提極果,積行方尅?!?隋 智顗 《法華經(jīng)文句》卷四:“妙因斯?jié)M,極果頓圓?!?明 袁宏道 西方合論·第一剎土門:“《仁王》稱為法性五陰,是為極果?!?/div>
《國語辭典》:歡喜佛(歡喜佛)  拼音:huān xǐ fó
佛教無上瑜伽密的雙身佛。佛像呈男女裸身相抱之形。見《通俗編。釋道》。
《國語辭典》:言語道斷(言語道斷)  拼音:yán yǔ dào duàn
佛教用語。指沒有分別心的境界,非言語所能表達(dá)?!镀兴_瓔珞本業(yè)經(jīng)。卷下》:「言語道斷,心行處滅?!?/div>
《漢語大詞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梵語的譯音。意譯為“無上正等正覺”。一譯為“無上正遍知”。是佛無上覺智。佛教認(rèn)為得到這種無上的、正確的、普遍的覺智,即名為“佛”。 宋 蘇軾 《虔州崇慶禪院新經(jīng)藏記》:“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曰以無所得故而得, 舍利弗 得阿羅漢道,亦曰以無所得故而得。如來與 舍利弗 若是同乎?曰:何獨(dú) 舍利弗 !” 清 龔自珍 《〈妙法蓮華經(jīng)〉第四二問》:“如我所言,上合佛心,我所科判,上合 阿難 原文,佛加被我, 智者大師 加被我,我疾得法華三昧,亦得普見一切色身三昧,見生蒙佛夢中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div>
《漢語大詞典》:蟠委錯(cuò)紾(蟠委錯(cuò)紾)
回旋展轉(zhuǎn),無上下左右之狀。《淮南子·原道訓(xùn)》:“無所左而無所右,蟠委錯(cuò)紾,與萬物始終?!?高誘 注:“紾,轉(zhuǎn)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