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典故
相關人物
王章


《漢書》卷七十六〈趙尹韓張兩王列傳·王章〉~3238~
王章字仲卿,泰山鉅平人也。少以文學為官,稍遷至諫大夫,在朝廷名敢直言。元帝初,擢為左曹中郎將,與御史中丞陳咸相善,共毀中書令石顯,為顯所陷,咸減死髡,章免官。成帝立,徵章為諫大夫,遷司隸校尉,大臣貴戚敬憚之。王尊免后,代者不稱職,章以選為京兆尹。時帝舅大將軍王鳳輔政,章雖為鳳所舉,非鳳專權,不親附鳳。會日有蝕之,章奏封事,召見,言鳳不可任用,宜更選忠賢。上初納受章言,后不忍退鳳。章由是見疑,遂為鳳所陷,罪至大逆。語在元后傳。

例句

雖有衣衾藏李固,終無表疏雪王章。 李玖 四丈夫同賦

《韻府拾遺 筱韻》:無表(無表)
續(xù)文獻通考子思在衛(wèi)缊袍無表三旬九食著書曰中庸
分類:無表
《漢語大詞典》:無表雪王章(無表雪王章)
漢成帝 時,帝舅大將軍 王鳳 專權。京兆尹 王章 上表諫帝疏遠 王鳳 ,不聽,后 章 為 鳳 構陷致死。見漢書·王章傳。后以“無表雪王章”為諍臣直諫冤死之出典。 唐 李玖 《四丈夫同賦》之二:“雖有衣衾藏 李固 ,終無表疏雪 王章 。”
《國語辭典》:列席  拼音:liè xí
1.依次而坐。唐。王勃〈圣泉宴〉詩:「披襟乘石磴,列席俯春泉?!?br />2.開會時,到場參與會議,有發(fā)言權而無表決權者,稱為「列席」。如:「本次開會請到次長列席備詢?!?/div>
《國語辭典》:木然  拼音:mù rán
形容一時癡呆,不知所措的樣子。如:「返家時看到住處被燒成灰燼,他木然站立,腦中一片空白?!?/div>
《國語辭典》:棺材板  拼音:guān cai bǎn
1.棺材。
2.比喻人面無表情。如:「瞧他那一付棺材板似的臉孔,不知道又是誰招惹了他?」
3.一種小吃點心。將炸熟的方形面包挖空,填入奶油面糊,配上雞肝、豌豆、蝦仁、馬鈴薯、花枝等材料,再將原挖出的面包片覆蓋上。因形狀與過程像棺材封棺一樣,故稱為「棺材板」。流行于臺南市一帶。早期也稱為「雞肝板」。
《國語辭典》:凍凌觜臉(凍凌觜臉)  拼音:dòng líng zuǐ liǎn
形容臉色冷酷,有如冰凍,毫無表情。明。劉兌《金童玉女嬌紅記》:「俺虔婆生下一副鐵石心肝,皺著柄凍凌觜臉,把俺這做女的,不做人也似看承。」
《漢語大詞典》:發(fā)板(發(fā)板)
表現(xiàn)出呆板,無表情的樣子。 草明 《乘風破浪》十八:“ 老易 點了點頭,面孔嚴肅得發(fā)板?!?/div>
《國語辭典》:泥塑木雕  拼音:ní sù mù diāo
形容呆笨不靈活。《醒世姻緣傳》第五六回:「就是泥塑木雕的人,也要有些顯應。」《儒林外史》第六回:「那兩位舅爺,王德、王仁,坐著就像泥塑木雕的一般,總不置一個可否?!挂沧鳌改镜衲嗨堋埂?/div>
三無表業(yè)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參見:業(yè))
表無表色
【佛學大辭典】
(術語)表色與無表色也。(參見:無表色)
表無表戒
【佛學大辭典】
(術語)表戒與無表戒也。(參見:無表戒)
【佛學常見辭匯】
表戒與無表戒。(參見:表戒)
表戒
【佛學大辭典】
(術語)舊曰作戒無作戒。新曰表戒無表戒。受戒者登戒壇,發(fā)表身口意之三業(yè),而正受得戒法,名為表戒。此時受者體內(nèi)發(fā)得而不表顯于三業(yè)之戒體,名為無表戒。
【佛學常見辭匯】
受戒者登上戒壇,發(fā)表其身口意之三業(yè),而真正受得戒法,謂之表戒。此時受戒者體內(nèi),發(fā)得而不表顯于三業(yè)之戒體,謂之無表戒。
定無表
【佛學大辭典】
(術語)對于散無表而言。入定所得定共戒之無表,與起無漏道所得道共戒之無表也。其無表假令入于無想定,滅盡定,無心之時亦尚相續(xù)也。
無表色
【佛學大辭典】
(術語)舊云無作色,新云無表色。受戒時,以強盛之身口表業(yè)為緣,滿身四大制造之一種色體也。此色體有防非止惡之功能,恒防止身口之過非,故以之為戒體,其物體外相不顯,故名無表。又為由身內(nèi)地水火風之四大而生者,故名為色。是非如他色有物質,有障礙,然由四大之色法而生,故攝于色法之中。是乃小乘有部宗之義也,若依成實宗之義。則此法無緣慮之性用,故非心,無質礙之性用,故非色。即為非色非心之法也。大乘法相宗以之為第八阿賴耶識所有之思種子別作用,攝之于心法。此無表色有善惡,善性之無表色,有招樂果之業(yè)道功能,又有念念倍增之防非止惡功能。惡性之無表色,有招苦果之業(yè)道功能,又有念念倍增之防善止善功能。俱舍論一曰:「無表雖以色業(yè)為性,如有表業(yè),而非表示令他了知,故名無表。」
【佛學常見辭匯】
受戒時,以強盛三業(yè),制造一種色體,此體亦由四大之色法而生,故名為色,外相不顯,故名無表,因有防非止惡的功能,故以之為生戒體。此無表色,雖不似他色之有質礙,然而由四大的色法生故,所以攝在色法之中,是乃小乘有宗的教義。
三種無表色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律儀無表色,依受善戒之表業(yè)而發(fā),或與禪定共發(fā),或與無漏智共生,有防非止惡之功能者。二不律儀無表色,或由生于不律儀之家,依其家法,行殺生等惡法而生,或依活命之儀故,發(fā)我一生為殺生業(yè)等之誓心而生,有防善止善之勢用者。三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表色,上二種為戒律的無表色,此依善性而非善戒,惡性而非惡戒之善惡表業(yè)而生,此中攝善與惡之二種。即開極善極惡為二、合中善中惡為一也。今示發(fā)善之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表色,則一由福田,向諸福田施財寶園林等也。二由誓,未禮佛念起十善之誓也。三由作,以慇重之作意而行善也。此等皆發(fā)無表,由此已下下善下惡不至發(fā)無表。見俱舍論業(y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