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簡介
未詳。
毛世濟(jì)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紹興府馀姚人。工畫菊,尤善傅色。

人物簡介

簡介
未詳。

人物簡介

閨秀詞鈔
湖州唐總憲世濟(jì)室。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三十二
法濟(jì),字慈航,嘉興人,石佛寺僧。有《竹閒語》。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三十三
濟(jì)深,字慈筏,秀水金明寺僧。早夭。黃葉翁稱其慧性好學(xué)。

人物簡介

東國僧尼錄·名僧
惟政 松云洪濟(jì)大師 壬辰變后。為義僧將。陣于嶺南。倭將清正。要與相見。松云入倭營。賊眾列立數(shù)里。槍釰如束。松云無怖色。見清正從容談笑。清謂松云曰。貴國有寶乎。松云答曰。我國無他寶。唯以汝頭為寶。清曰。何謂也。答曰。我國購汝頭。金千斤邑萬家。非寶何。清正大笑。 倭奴自壬辰后。不敢通和。至癸卯來請信使。人皆憤惋。而朝廷恐其生□。遣山人往試賊情。山人遍□別章于[打-丁+普]紳間。余贈之曰。盛世多名將。奇功獨老師。舟行魯連海。舌聘陸生辭。變詐夷無厭。羈縻事恐危。腰間一長釰。今日愧男兒(芝峰類說)。 萬歷壬辰。居金剛山榆店寺。倭兵大至。與同舍僧。避冠深谷間。有僧往覘。倭入榆店寺??`居僧?dāng)?shù)十人。索金銀諸寶。不出將殺之。惟政聞之。欲往救之。僧皆挽之曰。吾師欲為同舍僧救其死。其慈悲莫大。然探虎口將虎須無益。只取禍耳。惟政不從。入亂兵中。傍若無人。倭兵怪之。至沙門。諸倭或坐或臥。釰戟交鍛。故不拜揖。不顧眄。不留行。曳筇揮手而入。倭熟視而不之禁。歷山影樓。至法堂下。僧皆縛在兩廡下。見惟政而泣。惟政不之顧。有倭在禪堂外治文書。如軍目者。政立觀。倭兵亦不禁呵。觀其文字不可曉。直上法堂。諸倭將皆列椅而坐。惟政乘手不為禮。彷徨縱觀之如癡人。有一將以文字問曰。爾解字否。惟政曰。粗解文字。又問之曰。爾國尊七祖乎。惟政曰。有六祖。焉有七祖。曰愿聞之。即列書六祖視之。倭將大異之曰。此寺有金銀諸寶。爾可盡出之。不然當(dāng)殺之。惟政曰。我國不寶金銀。只用米布。金銀諸寶。舉一國所罕有。況山之僧。只事供佛。菜食草衣?;蚪^粒餐松?;蚱蚴炒彘傄詾樯?。豈有蓄金銀之寶。旦觀將軍能知佛事。有六祖。佛法全以慈悲不殺為上。今觀無罪愚僧??`在廡下。責(zé)以珍貨。彼一筇千山。寄食民間。以度朝夕者。雖刲身粉骨。豈有一寸寶。愿將軍活之。諸倭傳示其書動色。顧下卒云云。下卒趍下堂。盡解兩廡二十馀僧。惟政又揮袖曳筇而出。倭將以大字書大板。掛沙門曰。此寺有知道高僧。諸兵勿更入。即罷兵而去。自此倭兵更不入榆店寺。朝廷除政僧將。統(tǒng)營入道僧軍。出入倭陣。以游說為任。嘗入賊陣。見倭將清正。清正曰。爾國何寶最貴。惟政曰。吾國無所寶。所寶惟將軍之首也。清正強(qiáng)笑。而中實憚之。亂既定。奉朝命入日本國。家康以云綿子二萬斤與之。辭不得。盡與對馬島主橘智正而歸。及朝廷重修廟闕。政鳩一國僧軍以助役(于于野譚)。 壬辰之亂。倡義擊倭。虜獲甚多。上特拜僧大將。名滿兩國。亂定后。源家康為日本關(guān)白。請信使于我朝。人皆憤惋。而朝廷恐生邊釁。送惟政于日本。以試賊情。倭素重其名。欲試其節(jié)。脅之使降。政曰。吾奉命于吾王。通使于鄰國。爾等不宜侵凌。吾膝不可為汝屈。倭又大熾炭火。烈若紅爐。使政投入火中。政不動顏色。立向火邊。若將躍入者。天忽下雨如注?;鸺醋詼?。倭見之以為神。遂羅拜曰。天佑如此。大師真生佛也。即以金轎舁之。自是雖如廁時。輒舁奉之將送。關(guān)白問以大師所欲。吾必敬承。試言之。政曰。山人本無欲。唯愿還我國佛畫一幀。關(guān)白曰。敝國雖小。尚多重寶。何舍此而取彼。政曰。此佛甚靈。可以祈風(fēng)禱雨。可以禳災(zāi)致祥。故愿還也。關(guān)白以下齊聲言曰。大師亦能呼風(fēng)喚雨。何必求還佛幀。政不復(fù)強(qiáng)迫而歸。自是倭奴不敢復(fù)喝。至今購得松云筆跡。必以重價貿(mào)之。惟恐失之云。 大丘八公山。古有一道買大[緄-比+月]八疋。于燕市。聯(lián)作一幅。欲畫丈六金身為幀。周行八道。廣募能畫者。數(shù)年不得。適值楓岳僧大張水陸。僧俗咸聚。無慮數(shù)千人?;魃楦娲蟊姟T傅卯嫹鹗?。莫有應(yīng)者。坐末疲癃一僧。應(yīng)募自出。與之偕歸。齋沐而請。僧曰。此事滿三十日乃成。吾處于佛殿隱身而為之。慎勿覘視。涂其四壁。使無孔隙。只存納飯一竅。三日一納。而納時亦勿邪睇。犯主僧依其言不敢窺。至二十九日。自料雖未滿一日。畫必已就。暫流眄而視之。畫師大驚。擲筆起立曰。畫不就矣。即有黃雀。出自飯孔而飛去。影響寂然。化主僧怪而入視之。畫佛已就。而一足未就。仍畫著鳥跡而去。即以其幀掛于桐華寺。凡有水旱疾疫。必禱此佛。神驗如響。壬亂時。倭奴竊偷而去。松云以此請還。而竟不得(并旬五志)。 大師自經(jīng)倭變之后。隱遁于伽倻山海印寺。甲辰正月二十三日。遭法師西山涅盤。奔喪至京郡揚根娛嬪驛。被上命招。未由奔表。乘驲至京師。上下教曰。咨爾惟政。狂彼倭??。采我仇讎。而六載兵塵。萬民憂苦。予心不安。爾其往見倭酋。詳探賊情。因通和好而還也。太師拜命而退。即治行李。是年春三月初四日啟程。具威儀[咒-幾+尤]服資裝。禮待之節(jié)。一依使臣前例。二十日至東萊。候風(fēng)登舟渡海。自對馬島。復(fù)開洋前進(jìn)。數(shù)月而達(dá)倭都。倭人盛儀以待。去都三十里。設(shè)錦繡步幛。左右列立金銀屏。屏間盡寫倭國人所制詩辭。大師于道上瞥然看過。悉記其詩。及至館。與倭接伴使。論其國中詩品。輒能盡誦屏間詩。無一差錯。使者驚異之。告于其王。其王欲誠其道術(shù)。掘坑十馀丈。以要象毒蛇充入坑中。布琉璃其上。使郡形畢露。有若縱橫于流水之面者。令人??然。邀大師入坐。大師亦疑其為水。擲念珠知其琉璃。而后入坐。倭益服其智。翌朝將見于倭王。倭王立鐵馬以通路。其下熾炭火四圍。使大師緣鐵馬而入。大師即西向默禱。青天白日。有片云來自朝鮮。大雨旋下。炭火皆滅。倭君臣見者。莫不驚怖。曰此神僧也。生佛也。輒以上品金輦舁入內(nèi)庭。設(shè)大宴師事之。言所皆從。大師托以盤游郡國。賞玩山川。周游倭境。盡探其國物情人心。至乙巳四月將還。倭王及群臣上下。各奉貨寶以為贐。大師悉卻不受。首言交和寧國之事。以求清正之頭。次及刷還我國被虜人民。倭君悚然。即令刷出。壬癸以來被虜者。男女并三千馀口。具舟糧以送。使與俱還。七月十三日還京祗肅。上大加褒賞。特賜一品秧。大師不得已入謝恩命。留三日乞退還。入伽倻山云(僧就惠所記)。 甲辰春。倭人橘智正來。懇乞通信。命僧總攝惟政。往日本詳探賊情。政渡海托以盤游諸國。玩賞山川。倭人益奇之。肩輿邀請。殆無虛日。及至大坂。首言交和寧國之事。次及刷還我人之言。家康以為。壬辰之役。吾實未見。兩國無事。相安太平。不亦可乎。即令刷出被虜人民。使與俱還。但以要時羅事敀曲。惟政曰。我國與日本。雖是萬世不忘之讎。而交鄰之約素不負(fù)汝。一倭有何關(guān)勝敗。而兵退之后。謀殺往來之使乎。其年某月。要酋回自中原。我國如前接待。同年某月日護(hù)送予釜山。今已累年。日本以此歸咎。是必諱隱要開釁隙。不然。扁舟滄海。應(yīng)有漂溺之患耳。倭首等猶以為然。更不言及要政再來。乙巳四月。惟政將還。先以歷探倭情。具報朝廷。兼請回泊之日。宜令舟師諸將。聚屯釜山。以壯軍容。俾嚴(yán)護(hù)行諸倭之瞻視云云。是日統(tǒng)制使李慶浚。領(lǐng)舟師赴釜山。風(fēng)送未及。竟誤師期。惟政以刷還人三千馀口。付季慶浚。使之從便分送。慶浚分付諸船將聽其所愿。船將等利其男女爭先恐后??{之維之。甚于搶擄?;騿査?。而不能答。則并稱己奴。美女則縛其夫投海。而任作己物。如此者非一。怨聲傳播。天高聽卑。即罷李慶浚。以李云龍代之。因令各道水使。摘發(fā)邊將之恣行者。水使等視以文具。竟不發(fā)告云進(jìn)(士趙慶男經(jīng)亂錄)。 瓶錫空山。索然若枯死木灰。何其靜也。一日杖釰而起。斫賊如麻。何其勇也。吾不信佛氏之有體而無用也(趙顯命撰真赟)。 僧將惟政。方欲修葺龍起山城。而患其私力不足。令本道巡察使。隨便助力。且覓給種子使。惟政率其軍百馀。屯田山下。以為積粟之[言*(〡/下)]事(懲毖錄)。 巳五月。僧將松云。還自日本。刷還被擄人口一千馀名。分載四五十船。與倭人橘智正同還。松云一名惟政。任姓。密陽人。先世士族。至松云出家為僧。頗能詩。善真草。有名叢林中。壬辰住金剛山。一日倭兵亂入。寺僧奔竄。松云獨凝坐不動。倭異之。環(huán)立合掌致敬而去。其秋余在安州。通文各道。無論僧俗。令起兵勤王。文到。松云展文佛榻上。率其類涕泣。遂收僧兵千馀入平壤。結(jié)陣于林原坪。連與倭戰(zhàn)。自是長在軍中。又嘗再入清正營中論說。意氣激烈無畏懾。前年朝廷命往日本。托以游山。探賤中消息。人皆危之。松云恬然無難色。主是乃還(西厓集)。

人物簡介

甬上耆舊詩·卷四
字濟(jì)美,舉于鄉(xiāng),歷官趙府紀(jì)善。所著《曳裾錄》十卷,《濟(jì)善集》三卷。

人物簡介

簡介
未詳。

人物簡介

簡介
未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72—1446 【介紹】: 明湖廣石首人,字弘濟(jì)。建文二年進(jìn)士。授編修。永樂初,侍皇太子為洗馬。十二年,太子遣迎帝遲,帝怒,系獄十年。在獄中讀經(jīng)史諸子數(shù)周。仁宗即位,釋出,擢翰林學(xué)士,進(jìn)太常卿。宣宗即位,召入內(nèi)閣,與楊士奇等共掌機(jī)務(wù)。遷禮部尚書,學(xué)士值內(nèi)閣不變。英宗正統(tǒng)三年進(jìn)武英殿大學(xué)士。與楊士奇、楊榮共輔政,時稱三楊。時謂士奇有學(xué)行,榮有才識,溥有雅操,皆人所不及。后榮與士奇相繼卒,溥孤立,王振益用事。卒謚文定。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弘濟(jì),石首人。建文庚辰進(jìn)士,除翰林編修。宣德初,以太常卿兼學(xué)士直內(nèi)閣。歷武英殿大學(xué)士加少保,謚文定。有集。
維基
楊溥(1372年—1446年),字弘濟(jì),號南楊,一號澹庵,湖廣等處行中書省荊州府石首縣(今湖北省石首)人。明朝內(nèi)閣首輔、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xué)士,與楊榮、楊士奇共稱“三楊”,是仁宣之治的締造者之一。謚文定。建文、永樂年間楊溥自幼家貧勤學(xué)。建文元年(1399年),考中湖廣鄉(xiāng)試第一名(解元);次年,聯(lián)捷庚辰科二甲十八名進(jìn)士,與楊榮同授翰林院編修。靖難之役后,明成祖即位,楊溥改授洗馬、侍奉皇太子朱高熾。一日太子讀《漢書》時,稱張釋之有賢才。楊溥曰:“張釋之誠然有賢才,但若非漢文帝寬仁,他也無法行志”,此后楊溥特意編撰漢文帝的事編呈上。朱高熾讀后大悅。之后,楊溥因喪歸鄉(xiāng)。恰逢朱棣北征、太子監(jiān)國,命其赴任。永樂十二年,因為朱棣回朝后,太子迎接遲緩,招致朱棣大怒。黃淮、楊溥等侍奉東宮的官員均因此下詔獄。當(dāng)時家人供食屢次斷絕,而明成祖之意又難測,楊溥性命旦夕不保。然而在這樣惡劣情況下,楊溥更加勤奮地閱讀各類經(jīng)史子集書籍,十年牢獄仍不輟。洪熙、宣德年間明仁宗即位后,楊溥得釋,并升任翰林學(xué)士。朱高熾因為念及楊溥是因他而受十年詔獄之災(zāi),對他尤其憐惜。次年,仁宗在思善門旁建造弘文閣,并選拔文臣中有學(xué)行的人擔(dān)任。楊士奇舉薦侍講王進(jìn)、儒士陳繼,蹇義舉薦學(xué)錄楊敬、訓(xùn)導(dǎo)何澄。仁宗還命楊溥掌管弘文閣事,并親授閣印。之后,擢升太常寺寺卿,仍兼職弘文閣事務(wù)。次年,朱高熾駕崩,明宣宗即位。其罷免弘文閣,并召楊溥進(jìn)入內(nèi)閣,與楊士奇等人共同處理機(jī)務(wù)。宣德四年,他回石首奔母喪,之后再次起用。宣德九年,晉升禮部尚書,仍然兼任其翰林學(xué)士與內(nèi)閣的事務(wù)。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九一
陳琎,字濟(jì)美,別號完庵。新會人。明成祖永樂中以明經(jīng)授湖廣永州推官,調(diào)安南新安府推官。會黎利父子叛,城守不去,竟遇害。清顧嗣協(xié)《岡州遺稿》卷一有傳。
俞廣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浙江遂昌人,字德濟(jì)。永樂中纂修《永樂大典》,廣以能書薦,詔就翰林,其藝益進(jìn)。擢兵科給事中。因故出為邯鄲縣丞,以寬厚得民心。復(fù)遷刑部主事,獄無冤滯。

人物簡介

維基
曾濟(jì),福建晉江人,進(jìn)士出身。明成祖永樂九年,福建辛卯鄉(xiāng)試中舉。永樂十六年(1418年)戊戌科進(jìn)士,授廣東茂名縣知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九
又凈戒定巖者,亦字幻居,吳興人。年十一出家,后至金陵,值覺源曇住天界,命居維那,脅不暖席。一日曇舉桶箍語問之,擬議未即荅,曇厲聲曰: “早遲八刻了也。”言下大悟。復(fù)游東南,名流加敬。洪武丙子,授左覺義,兼住雞嗚。永樂初,敕居靈谷,遷右闡教。永樂戊戌六月二日亭午,起坐索筆,書偈而逝。火后有頂骨牙齒數(shù)珠不壞,事聞,遣官致祭,宣德四年追謚“惠濟(jì)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