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劉真道 朝代:南朝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43 【介紹】: 南朝宋彭城人。為錢塘令時,遇歲饑,能奉公恤民。遷步兵校尉,為梁、南秦二州刺史。宋文帝元嘉十八年擊破仇池氐帥楊難當兵,遷建威將軍、雍州刺史。后以破仇池時私分金銀寶貨,藏匿楊難當善馬罪,下獄死。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馮如愚,字真道,渠江(今四川廣安)人?;兆诖笥^進士(《宋詩紀事補遺》卷三四)。按:經(jīng)查清雍正、咸豐、光緒《廣安州志》,“大觀進士”中有何如愚,而無馮如愚。未知《宋詩紀事補遺》何據(jù)。今姑從之,俟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10—1381 【介紹】: 元明浙江浦江人,字景濂,號潛溪。幼敏明強記,從吳萊等名師學。元順帝至正中,隱居龍門山,號玄真子。朱元璋取婺州,與劉基、章溢、葉琛并征至應天,授江南儒學提舉,授太子經(jīng)書。主修《元史》,又預修日歷等。遷國子司業(yè)、禮部主事,官至學士承旨知制誥。官內庭久,未嘗訐人過。洪武十三年,其長孫宋慎坐胡惟庸黨死,帝欲置其死,賴皇后太子力救,乃全家謫茂州卒于夔州。為明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太史公。正德中,追謚文憲。有《宋學士文集》。
詞學圖錄
宋濂(1310-1381) 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現(xiàn)在浙江義烏)人。元末順帝曾召為翰林院編修,以奉養(yǎng)父母為由,辭不應召。朱元璋時就任江南儒學提舉,為太子講經(jīng)。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辭官還鄉(xiāng)。后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全家流放茂州(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途中病死于夔州。與劉基、高啟并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明立國,朝廷禮樂制度多為濂制,朱元璋稱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贊許"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為"太史公"。 有明一代,開私家藏書風氣者,首推宋濂。有《宋學士文集》。
人物簡介
宋濂(一三一零—一三八一),字景濂,浙江浦江人。早年師從柳貫、黃潛,元時授翰林院編修,隱居不赴。明初,官至翰林學士承旨制誥,任《元史》總裁,以老致仕。謚“文憲”。有《宋學士集》。
槜李詩系·卷三十九
字景濂,金華人。洪武時官學士。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景濂,浦江人。元至正末,用薦除翰林編修,以親老辭,入仙華山為道士。明初徵授皇太子經(jīng),為元史總裁官,仕至翰林學士承旨,兼太子贊善大夫。正德中追謚文憲。有潛溪、翰苑、芝園、蘿山諸集。
明詩紀事·甲簽·卷四
濂字景濂,浦江人。元末,以翰林院編修徵,不就。太祖取婺州,召見濂,還金陵,徵為江南儒學提舉,授太子經(jīng),改起居注。洪武初,充《元史》總裁官,除翰林學士。降編修,遷國子司業(yè),謫安遠知縣。召為禮部主事,遷贊善大夫,擢侍講學士,進學士承旨,致仕歸。以孫慎得罪,安置茂州,道卒。正德中,追謚文憲。有《潛溪》、《鑾坡》、《芝園》、《蘿山》、《朝天》諸集七十五卷。 (王世貞《藝苑卮言》:高帝嘗謂宋濂:「浙東人才,惟卿與王祎耳。才思之雄,卿不如祎;學問之博,祎不如卿?!褂謬L與劉誠意論文,誠意謂:「宋濂第一,其次臣不敢多讓?!?徐泰《詩談》:宋景濂、王子充詩亦純雅,以文名。 沈士謙《明良錄略》:濂嘗奉制詠鷹,令七舉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 《詩藪》:宋承旨不喜作六朝語,而《思春曲十韻》如「南浦沈書傳素鯉,東風將恨與新鶯」,「物華半老胭脂苑,春霧輕籠翡翠城」,「因彈《別鶴》心如剪,為妒文鴛繡懶成」,「陽臺樹密朝霞迥,巫峽潮回暮渚平」等句,特精工流麗。 田按,景濂自幼嗜學,家貧無書,每假藏書家,手自筆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能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不敢逾期約。又嘗入青蘿山,不下書屋者屢年。得鄭氏所畜書數(shù)萬卷,無不盡閱,閱無不盡記。師事吳淵穎、黃文獻、柳待制,皆元代耆宿。學既刻苦,授受復有淵源,故所著文章,雄峙一代。遭時遇主,司制作之柄,為開國文臣之首。蠻夷朝貢,數(shù)問宋先生安否,日本得《潛溪集》,雕板國中。當其恩遇優(yōu)濃,醉學士之詩歌,甘露百歲衣之賞賜,論者傳為盛事。暨乎安置茂州,侘傺于荒江野寺,投繯以歿。方希古祭文云:「公之厭斯世而不居,甘遠跡于峨岷,蓋將吊重華于九疑,唁屈子于江濱。吁!可悲也!」集中小詩,猶是元習;長篇大作,往往規(guī)模退之,時亦失之冗遝。蓋兼才為難,自唐以來如韓退之、蘇長公世不多見,正不必美備難具也。)

人物簡介

閨秀詞鈔·卷十二
陳氏,自號歸真道人,內務府正黃旗人,鑲藍旗滿洲內閣中書赫舍里氏巴尼渾室。有《冰雪堂詩稿·附詞》。
女弟子毓華詩稿序略
道人幼穎悟,三歲時,指書上“門”字曰:“門也?!备府愔?。于歸五年而寡,逾年,子女俱歿,惟依兄嫂,以課諸侄為事,同時有靜怡主人、冷齋夫人者相契好,每有饋遺,則辭不受曰:“我無以報之也。”守節(jié)三十年,備嘗艱苦,詩中所詠,其所歷之實境也。
《漢語大詞典》:真道
猶真理。舊時常指道教或其他宗教的教義。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記》卷二:“所以真道不交乎世,神仙罕游人間,正為此耳?!?唐 康駢 劇談錄·嚴使君遇終南山隱者:“ 大中 末, 建州 刺史 嚴士則 本 穆宗 朝為尚衣奉御,頗好真道?!?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歸真敘》:“抑或有心懷疑義者欲尋其緒而識其端,不遇解釋之人而疑終莫袪,無怪乎真道日在天下而真理終不明於人心也?!?/div>
《國語辭典》:言真道假  拼音:yán zhēn dào jiǎ
泛指批評議論?!队魇烂餮浴>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件件的翻覆認看,言真道假、彈觔估兩的在日光中烜耀。」
《漢語大詞典》:應真(應真)
謂方是真話。 唐 韓偓 《無題》詩之二:“明言終未實,暗祝始應真。”
佛教語。羅漢的意譯。意謂得真道的人。文選·孫綽〈游天臺山賦〉:“ 王喬 控鶴以沖天,應真飛錫以躡虛?!?李善 注:“應真,謂羅漢也。” 李周翰 注:“應真,得真道之人。” 唐 王昌齡 《諸官游招隱寺》詩:“應真坐松柏,錫杖掛窗戶?!?宋 惠洪 冷齋夜話·羅漢第五尊失隊:“予往 臨川 景德寺 ,與 謝無逸 輩升閣,得 禪月 所畫十八應真像,甚奇,而失第五軸。”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二·記觀宋子昭畫:“丙辰二月二十一日,過 商丘 宋子昭 戶部觀畫, 李伯時 白描十八應真,最為奇妙?!?/div>
《國語辭典》:南北宗  拼音:nán běi zōng
1.唐代時,佛教禪宗自五祖圓寂后,分為南北二宗。南宗系六祖慧能所創(chuàng),北宗系神秀所創(chuàng)。
2.金朝時,道教分為南北二宗。北宗為王哲所創(chuàng),南宗為劉海蟾所創(chuàng)。
3.明代董其昌將唐代至元代著名山水畫家分為南北二宗。南宗師祖王維,著重水墨渲染而少鉤勒,以秀麗著稱。北宗師祖李思訓,山石峭拔,多用青綠濃重之色,以剛勁稱勝。
《漢語大詞典》:五祖七真
道教語。指全真道的北五祖、南五祖和七真人。見 元 李道謙 七真年譜。 元 楊景賢 《劉行首》第一折:“欲要見五祖七真,先受些千隨百順?!?/div>
《國語辭典》:北七真  拼音:běi qī zhēn
道教全真道開山的七位祖師。分別為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都是王重陽的弟子。全真道被視為丹道北宗,即北宗七真。
《國語辭典》:非七真  拼音:fēi qī zhēn
道教全真道創(chuàng)始者王重陽的七大弟子,包括馬鈺、劉處玄、譚處端、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元世祖至元六年皆封為真人。
《漢語大詞典》:南五祖
指道教全真道所尊的南方五位祖師,即 北宋 張用成 (號 紫陽 )、 石泰 (號 杏林 )、 南宋 薛道光 (號 紫賢 )、 陳楠 (號 翠虛 )和 白玉蟾 (號 海瓊子 ),與道教全真道的創(chuàng)立者北五祖相對而稱。參閱 明 王圻 續(xù)文獻通考
真道
【佛學大辭典】
(術語)真實之道也。瞿醯經(jīng)下曰:「我行真道,何用咒術事耶?」
無上正真道
【佛學大辭典】
(術語)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Anuttara samyaksam%bodhi之古譯。無量壽經(jīng)上曰:「時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尋發(fā)無上正真道意?!褂衷唬骸搁_化恒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