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00,分14頁顯示  上一頁  1  3  4  5  6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豈知
所聞
方知
須知
焉知
孰知
固知
皆知
示人
豈料
識得
前知
獨知
知見
自識
《國語辭典》:豈知(豈知)  拼音:qǐ zhī
那里知道。意謂不知道。《文明小史》第一五回:「豈知外面北風甚大,冷不可言,依舊縮了進來?!?/div>
《漢語大詞典》:所聞(所聞)
所聽到的;所知道的。《商君書·更法》:“夫常人安于故習,學者溺于所聞?!?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漢書·劉向傳》:“臣幸得託肺附,誠見陰陽不調(diào),不敢不通所聞。” 晉 陶潛 《桃花源記》:“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漢 ,無論 魏 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清 昭梿 嘯亭雜錄·孫文定公:“人君耳習於所聞,則喜諛而惡直?!?/div>
《國語辭典》:方知  拼音:fāng zhī
方才知道。如:「養(yǎng)兒方知父母恩。」宋。陸游〈讀史〉詩二首之一:「人間著腳盡危機,睡覺方知夢境非?!埂度龂萘x》第五回:「用箭射之,方知是計,遂向前取了赤幘?!?/div>
《國語辭典》:須知(須知)  拼音:xū zhī
1.應該知道,一定要知道。如:「須知人言可畏,凡事不可不慎?!埂冻蹩膛陌阁@奇》卷三四:「須知我是個寡居,要防生人眼,恐怕壞了名聲。亦且拘拘束束,躲躲閃閃,怎能夠像意?」《醒世恒言。卷七。錢秀才錯占鳳凰儔》:「這是個權宜之術。賢弟須知,塔尖上功德,休得固辭?!?br />2.為使人于某事項之程序及辦法知所遵守者。如:「應考須知」、「國民生活須知」。
《漢語大詞典》:須知冊(須知冊)
舊時地方政府所編制的關于各部門人員編制、職權范圍等基本情況的便查手冊。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蒞任·看須知》:“各房務要照欵詳門,冊面簽註明某房科造完某件須知冊,冊尾註明某年、月、日某房科某人,以便查覽?!币嗍》Q“ 須知 ”。 清 李漁 《比目魚·假神》:“備寫 并州 情狀,這須知妙冊不比尋常?!?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蒞任·看須知》:“須知,乃一州縣之政事大綱節(jié)目,無不備載,以其開卷可一覽而得其塈也?!?/div>
《國語辭典》:焉知  拼音:yān zhī
怎么知道。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div>
分類:知道
《漢語大詞典》:孰知
深刻了解;清楚地知道。荀子·禮論:“孰知夫禮義文理之所以養(yǎng)情也!” 唐 杜甫 《垂老別》詩:“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 唐 韓愈 《復志賦》:“窺前靈之逸跡兮,超孤舉而幽尋,既識路又疾驅(qū)兮,孰知余力之不任?!?/div>
《國語辭典》:固知  拼音:gù zhī
本來就知道。《文選。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固知四隩之攸同,天下之壯觀也?!?/div>
分類:知道
《國語辭典》:皆知  拼音:jiē zhī
都知道、全知道。如:「眾所皆知」。晉。干寶〈晉紀論晉武帝革命〉:「百姓皆知上德之生己,而不謂浚己以生也。」《新五代史。卷二八。唐臣傳。任圜》:「天下皆知崔協(xié)不識文字,而虛有儀表,號為『沒字碑』。」
《漢語大詞典》:示人
讓人知道;讓人看見。 魯迅 《而已集·談所謂“大內(nèi)檔案”》:“現(xiàn)在好東西的層出不窮者,一是因為闊人先前陸續(xù)偷去的東西,本不敢示人,現(xiàn)在卻得了可以發(fā)表的機會?!?/div>
《國語辭典》:豈料(豈料)  拼音:qǐ liào
料想不到、誰知道。如:「原以為這件工作能如期完成,豈料會出狀況?!埂段宕菲皆?。梁史。卷上》:「曾相聚販賣私鹽,茍求升合之利度日,豈料遭世饑荒,落草為盜?!?/div>
《漢語大詞典》:識得(識得)
懂得,知道。《水滸傳》第三八回:“ 李逵 雖然也識得水,卻不甚高。當時慌了手腳?!?span id="rdwzre2" class="book">《儒林外史》第一回:“況你埋沒在這鄉(xiāng)村鎮(zhèn)上,雖有才學,誰人是識得你的?”
分類:懂得知道
《國語辭典》:前知  拼音:qián zhī
預知未來的事?!抖Y記。中庸》:「至誠之道,可以前知?!?/div>
《漢語大詞典》:獨知(獨知)
(1).知人所不知;僅一人知。《商君書·更法》:“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毀于民?!?span id="l1hl6wi" class="book">《韓非子·說林上》:“一國皆不知,而我獨知之,吾其危矣。”《淮南子·兵略訓》:“夫?qū)⒄?,必獨見獨知。獨見者,見人所不見也;獨知者,知人所不知也?!?唐 李咸用 《和友人喜相遇》之四:“非窮非達非高尚,冷笑行藏祗獨知?!?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禮記·中庸》“故君子慎其獨也” 宋 朱熹 集注:“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br />(2).僅僅知道。墨子·兼愛中:“今諸侯獨知愛其國,不愛人之國,是以不憚舉其國而攻人之國?!?span id="b7dcton" class="book">《韓非子·解老》:“民獨知兕虎之有爪角也,而莫知萬物之盡有爪角也?!?/div>
《漢語大詞典》:知見(知見)
(1).見識;見解。漢書·文帝紀:“令至其悉思朕之過失,及知見之所不及,匄以啟告朕。” 明 李贄 《史綱評要·宋神宗皇帝》:“ 介甫 之病,坐不近人情,故 君實 明快之言,如不聞也,然豈但 介甫 已乎,凡稍有知見者俱如是矣?!?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往所理想,在知見情操,兩皆調(diào)整,若主智一派,則在聰明睿智,能移客觀之大世界于主觀之中者?!?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三篇第二章第二節(jié):“從這多數(shù)的征伐事項中,可以抽繹出下列的幾項知見?!?br />(2).看見,知道。 宋 羅大經(jīng) 鶴林玉露卷九:“時都統(tǒng) 馮湛 帳前適有一人在傍知見?!?span id="uph9zi2" class="book">《廿載繁華夢》第二回:“海關里有兩個冊房……一個是造真冊的,一個是造假冊的。真冊的自然是海關大臣和庫書知見;假冊的就拿來虛報皇上。” 陳殘云 《山谷風煙》第三六章:“大嫂, 劉 家的事你也知道,家公家婆做過什么,你也知見?!?br />(3).佛教語。知為意識,見為眼識,意謂識別事理、判斷疑難。 宋 秦觀 《法云寺長老疏文》:“無前后來去之際,有解脫知見之因?!?清 龔自珍 《重輯〈六妙門〉序》:“不停心,則雖有無上知見,為煩惱風動搖慧燈,若存若滅……制心一處,何事不辦,如開佛知見矣?!?/div>
《漢語大詞典》:自識(自識)
自己知道、認識。 明 方孝孺 《答王仲縉書》之二:“能參以 孔子 、 子思 、 孟子 之所言,七十二子之所問,而反質(zhì)之於六經(jīng),則自識之矣?!?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試案爾時人性,莫不絶異其前,入于自識,趣于我執(zhí),剛愎主己,于庸俗無所顧忌。”
自己記得。 戰(zhàn)國 楚 宋玉 《神女賦》:“見一婦人,狀甚奇異,寐而夢之,寤不自識,罔兮不樂,悵然失志?!?/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