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靜慮(靜慮)
(1).滌除一切雜念。太平廣記卷十九引 唐 盧□ 《逸史·李林甫》:“相公安神靜慮,萬想俱遣。”云笈七籤卷三二:“但當(dāng)和心、少念、靜慮,先去亂神、犯性之事?!?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六章第三節(jié):“禪的意義是澄心靜慮,坐禪入定,絕滅一切妄念,專心求解脫。”
(2).靜心思考。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幸多暇日,自求諸己,研精靜慮,貞觀厥美?!?span id="b2zuycs" class="book">《宋史·蘇軾傳》:“平居靜慮,亦嘗有憂於此乎!”
(3).佛教語。猶禪定。謂坐禪時住心于一境,冥想妙理。阿毘達磨俱舍論卷二八:“依何義故立靜慮名,由此寂靜能審慮故。”
《國語辭典》:研精靜慮(研精靜慮)  拼音:yán jīng jìng lǜ
縝密研究,冷靜思考。南朝宋。謝靈運〈山居賦〉:「研精靜慮,貞觀厥美。懷秋成章,含笑奏理?!?/div>
《漢語大詞典》:靜定
(1).指道家的澄心靜慮,守道不離。《云笈七籤》卷九四:“安在道中,名曰歸根;守根不離,名曰靜定?!?br />(2).指佛教的澄心靜慮,坐禪入定。 明 陶宗儀 輟耕錄·禱雨:“如此良久,輒有雨。豈其靜定之功已成,特假此以愚人耶,抑果異物耶?”
(3).平靜凝滯。 茅盾 《三人行》五:“他的眼光是陰悒的,靜定的,而且并沒看見什么似的。” 葉圣陶 《恐怖的夜》:“埠頭那有什么航船,只有赤熱的太陽照著靜定的河水?!?br />(4).平靜安定。 郭沫若 《文藝論集·王陽明禮贊》:“我的精神在貧困之中也還見靜定?!?潘漠華 《三月二十夜杭州》:“山是如此的靜定,天是如此的低迷?!?/div>
《漢語大詞典》:存息
(1).謂凝神靜慮,做內(nèi)心反省的功夫。 宋 朱熹 《答呂子約》:“人汩汩地過了日月,不曾存息,不曾實現(xiàn)此體段,如何會有用力處。” 元楊景賢《劉行首》第四折:“靜者動之基,人能清靜常存息,寸心天地皆歸,壺里乾坤只自知?!?br />(2).存款利息的省稱。
《國語辭典》:沉心  拼音:chén xīn
1.深思靜慮。晉。陸機〈漢高祖功臣頌〉:「袁生秀朗,沉心善照?!?br />2.內(nèi)心不愉快?!?a target='_blank'>紅樓夢》第三四回:「因又拉上薛蟠,惟恐寶釵沉心?!挂沧鳌膏列摹埂?/div>
《漢語大詞典》:啞禪(啞禪)
禪宗倡靜慮、頓悟,常以動作示意,使人領(lǐng)會禪理。故以“啞禪”喻糊涂難明。 明 王衡 《郁輪袍》第四折:“兄弟,他道我參死句,放啞禪,禁得我口無語,瞪眼平看?!?/div>
中間靜慮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與中間定同。
四靜慮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有二種:一定靜慮,一生靜慮。定靜慮者,生于四靜慮天之禪定也,舊云四禪定((參見:四禪定))生靜慮者,其天處也,舊云四禪天。禪者梵語禪那Dhya%na之略,舊譯曰思惟,新譯曰靜慮。靜息心慮之義。易言之,即禪定者得靜息心慮之人之天處,故謂之靜慮。其靜慮有四種之淺深,故生處亦有四處之高下,是色界之四禪四靜慮也,此四靜慮又有諸天之別。(參見:四禪天)
第四靜慮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舊譯曰第四禪。新譯曰第四靜慮。色界四地中第四地之名。此有九天,其第三廣果天中有大自在天宮。此第四靜慮以上無依三災(zāi)而成壞者。
靜慮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梵語馱耶演那Dhya%na,譯為靜慮。七種定命之一。(參見:三昧)。此靜慮有生定之二種,為生于色界四禪天,修其禪定,謂之四種定靜慮((參見:四禪定))。其所生之天處,謂之四種生靜慮。(參見:四禪天)
【佛學(xué)常見辭匯】
靜坐思惟,亦即禪定。
三昧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梵音sama%dhi,舊稱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譯言定,正受,調(diào)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心定于一處而不動,故曰定。正受所觀之法,故曰受。調(diào)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調(diào)直定。正心之行動,使合于法之依處,故曰正心行處。息止緣慮,凝結(jié)心念,故曰息慮凝心。智度論五曰:「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雇嗽唬骸敢磺卸U定,亦名定,亦名三昧?!雇唬骸钢T行和合,皆名為三昧。」同二十三曰:「一切禪定攝心,皆名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世界來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處,心則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則直?!怪褂^二曰:「通稱三昧者,調(diào)直定也?!勾笳撛疲骸干菩囊惶幾〔粍?,是名三昧?!勾蟪肆x章十三曰:「定者當(dāng)體為名,心住一緣,離于散動,故名為定。言三昧者,是外國語,此名正定。」同二曰:「以心合法,離邪亂,故曰三昧?!雇旁唬骸感捏w寂靜,離于邪亂,故曰三昧?!雇唬骸付ㄕ邠?jù)行便息亂住緣,目之為定。就實而辨真心體寂,自性不動,故名為定?!剐路Q三摩地,譯為定或正受,等持等念。又曰現(xiàn)法樂住。定與正正受。其義同前。平等保持心,故曰等持。諸佛諸菩薩入有情界平等護念彼等,故曰等念。是就利他業(yè)而釋之也。又現(xiàn)定中法樂,故曰現(xiàn)法樂住。正受之異名也。唯識論五曰:「于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智依為業(yè)?!固叫浫唬骸溉链嗽频瘸郑x沈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狗ㄈA玄贊二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云三昧者訛也?!剐?yīng)音義三曰:「三昧,或言三摩提,或云三摩帝皆訛也。正言三摩地,此譯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謂持諸功德也?;蛟普ǎ^住緣一境,離諸邪亂也?!蛊刑嵝牧x一曰:「梵云三摩地,唐云等念。入有情界,平等攝受而護念之者?!?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華譯為正定,即離諸邪亂,攝心不散的意思。
【俗語佛源】
三昧為梵語Samadhi之音譯,又名三摩地、三摩提,意為正思維指導(dǎo)下的定力?!?a target='_blank'>大智度論》:「 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埂?a target='_blank'>大乘義章》:「以體寂靜,離于邪亂,故曰三昧?!狗鸾陶J為修行能證得「三昧」,則能引發(fā)種種神通妙用。以后遂引申為妙處、極致、蘊奧、訣竅等。《書言故事·贊嘆類》:「得妙處,曰得三昧。」《故事成語考·釋道鬼神》:「儒家曰精一,釋家曰三昧,道家曰貞一,總言奧義之無窮?!埂?a target='_blank'>宋史·李元儀傳》:「元儀能為文,尤工尺牘,軾謂入刀筆三昧?!固瞥藨阉匮藕貌輹?,自言得草圣三昧??梢姟溉痢挂辉~運用已十分廣泛。 (常正)
靜慮生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生靜慮也。(參見:靜慮)
靜慮律儀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參見:三律義)
靜慮生律儀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參見:律儀)附錄。
靜慮波羅蜜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十波羅蜜之一。
靜慮律儀無表色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參見:無表色)附錄。